简爱人物的心理分析

《简·爱》是一部非常畅销的英国小说,历来受到读者的热捧,并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很多种角度的分析。而这么多解读中鲜有从心理学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的。

简爱人物的心理分析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里,有三个“我”,分别是“自我”,“超我”,“本我”。本我指的是作为动物具有自然属性的“我”,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有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解和调解的功能。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的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一、从“本我”的角度分析——作为“本我”中的简·爱,是极度缺乏爱的。

简·爱是一个从小就受不公平待遇的女孩,她感受不到父母之爱,也感受不到兄弟姐妹之爱,包括她的保姆也对她“严厉有加”。所以在简·爱的内心世界里是极度缺乏爱的,所以这也就奠定了她的爱情观。在金钱和爱情面前,她肯定会选择爱情,一个能给她温暖,能给她安全感的爱情,而不是金钱。

所以我们就能解释她长大后的行为,为什么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面对一个家财万贯的绅士不怯懦,不主动献媚,表现的不卑不亢。因为在她心里罗彻斯特只是一个有钱人,而不是给她温暖的人。然而经过了与罗彻斯特先生的深入接触,他们爱上了彼此的灵魂,罗彻斯特给了她本我中极度渴望的爱,这使简爱陷入热恋,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被爱。她的本我诉求第一次得到满足。

简爱人物的心理分析

二、从“超我”的角度分析简·爱选择离开能给她爱与温暖的罗彻斯特先生。

简·爱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极度的平等意识。我们会惊讶于一个如此卑微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当有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愿意终生与她相伴时,而她也愿意终生与她想随时,只因知道他有一个名存实亡的妻子,就选择退出。

这与她的“超我”有关。简·爱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而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的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所以在简·爱内心的世界里是愤愤不平的,她的心理一直有反抗的意识,但是她极力地在克制,用爱与仁慈回报这个曾经给她不公平待遇的世界。

当这种“阳光”的心态,受到她最信任,最爱的男人的挑战的时候,她的反抗意识彻底苏醒,她感到由衷的心痛,为什么她那么信任,那么爱她的男人会触犯她的内心世界里小心翼翼维护的底线。显然罗彻斯特既满足了她本我诉求,又瓦解了她自我搭建的“超我”形象,使简·爱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

简·爱的内心世界里本我和超我发生激烈的对抗后,最终超我向本我妥协。她选择了勇敢出走,她要的是一个既能给她爱,又能平等对她的男人,当这种欲求不能得到满足,她宁可风餐露宿。这是“超我”的胜利,它战胜了“本我”对爱的诉求。

三、从“自我”的角度分析简·爱出走后回到罗彻斯特身边。

简·爱出走消失的这段时长,她努力地调整自己,让自己重新开始,忘掉过去。当年轻的牧师向她求婚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内心深处忘不掉的还是罗彻斯特先生,她的内心再次被爱占据,建立在“本我”诉求基础上的“自我”占据主导。

本我里的简·爱是极度缺乏爱的,“自我”模式就是为满足这种本我欲望而在现实环境中发展而来的,显然简·爱的自我模式是极有必要满足她的本我的诉求的。所以满足缺乏爱的自我听从了内心本我的诉求,简·爱回到大庄园见她心爱的罗彻斯特。他们又在一起,这次不会再分离,因为简·爱的内心世界里完成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完美平衡。

简爱人物的心理分析

《简·爱》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改编者将本我、自我、超我进行了完美融合,使她具有了“人”的魅力,让我们在她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这部作品长期受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