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原音重现

周力欣(21岁)看着春节一天天的临近,我那种不安和烦躁的情绪越来越厉害。我知道,今年除夕,他一定还会打电话来的,还是会那么热情、坦诚地向我祝贺,还是会跟我说说他近期的生活。有时候,我真的怀疑他是不是早知道事情的缘由而故意用这种方法来惩罚我。但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我就不断地责备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是罪不可赦了。当年如此的伤害于他,我宁愿他从此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他的再次出现,仿佛就是在提醒我当年所做的错事。

那还是发生在小学两年级的事。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又是我的邻居,我们的爸也是同一个单位的。当时,我们都在集邮,我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的爸爸是信访办的,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来信。于是,我的集邮成绩自然比他好的多,我总是用我多余的邮票来要挟他。那天,我在他的集邮本中看到一张我心仪已久的《敦煌壁画》邮票,那套邮票我缺的就是这一张。我提出用我的一套《三国演义》跟他换一张敦煌壁画,他说什么都不肯。我觉得他是故意在刁难我,因为四张一套的《敦煌壁画》我就缺这一张,而他就有这一张。那天,趁他不在,我把他的集邮本拿出来,拿了那张邮票,为了报复他,我又把整本邮票本扔进了垃圾筒。做完这件事后,我的心中没有丝毫罪恶感,相反有一种痛快感。第二天,他向老师反映他的集邮本不见了,并且说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可是老师怎么会相信他呢?我一向就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他。只是我帮助的对象,再说他也没有足够的证据。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也证明那张“敦煌壁画”是我的。小学毕业后他没有考进重点中学,初二的时候,我又搬了家,从此我们没有再见过面,但他还一直把我当朋友,他学习的榜样。现在,我在大学读书,他职校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每年除夕,他总会跟我拜年,请教我一些问题。他越是真诚,我的罪恶感越深。这两年,一到除夕,我就害怕。

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心灵缺口

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便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这镜头无奈地大摇其头。记者让他讲出自己最初的想法,他说:“现在我想起来可真后怕呀!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只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呀,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你们,我再也不愿意重复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10年间,我绝不再下海营救溺水的人了。”

如果用你的道德标准来评价,那么,这个救人者高尚吗?

日本教授金井肇先生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对生命的崇敬使这个人毅然去救助生命;对生命的崇敬又使这个人毅然决定不再去救助生命。这是两种真实。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不可能也不应该建成空中楼阁的。如果心中有了缺口,那也不要怕,“美好”的种子常常会从“丑恶”的土壤中萌生胚芽。

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好人还是坏人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时,每当有一个新人物出现,我总要不停地问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直到妈妈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脑海里好人和坏人的界限是很明确的。好人就是好人,一切都好;坏人就是坏人,坏得一点优点都没有。我当然要做好人了,所以是不该有什么缺点的,尤其是在道德方面。后来,在大学里发生了一件事,打破了我头脑中简单的观念。

那天,我去图书馆看书,也许是那天的天气太闷,或者也可能是我前一天晚上睡得太晚,总之,我在离开图书馆的时候,居然忘了把书放回书架。当图书馆门口的防盗铃惊天动地的响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并且所有的嘴都说的是同一个词:“偷书的”。尽管图书馆老师最后还是原谅了我的“初次行为”,可是我在稀里哗啦的一场痛哭之后,开始反省自己是否骨子里早就有一种犯罪的倾向。那时刚好学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于是便开始给自己做心理分析,从童年的一件件往事开始追寻,寻找到自己犯罪的根源,居然还能找到不少依据: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玩具,自己总是羡慕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初中的时候,政治考试,我看过同桌的考卷;

有一次买东西,营业员多找了钱,我没有说出来;

……

不能再找了,总之,我已经确定自己不是一个好人了。不是好人当然就是坏人了。一旦这个念头在心里生了根,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我已经是个坏人,那么我还要努力做什么呢?

今天看来当时的念头确实有些可笑,但那确实是当时真实的心理体验,也是很多少年朋友走向成熟前对自己的一个认识。

好人和坏人不是绝对的,少年儿童往往会有非此即彼的认识。却时常忽略了。还有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中间状态,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状态之中。

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非典”时期的“非常问题”

“非典”流行期间,你在北京的好朋友打电话告诉你,现在北京的气氛有点吓人,好多人都得病了,又有很多人被隔离了,他很害怕,想到上海来避一避,你可以给他提供住宿吗?他保证,自己目前身体健康,没有发烧、咳嗽的任何症状。你怎么回答他?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你做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有不道德的问题出现,不是对不起朋友就是对不起社会。从理智出发,当然一切以社会为重,但从感情的角度看,有的时候要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也就是社会中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处于中间状态的原因。

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咨询实录)

爱心链接

曾经听到过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很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一位姑娘独自驾车行驶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突然,她发现,车爆胎了。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姑娘一筹莫展。她试着向来往的车辆求助,可此时此刻,谁都想早点回到自家温暖的剑。就在姑娘想放弃的时候,一辆车停了下来,是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老人帮着姑娘一起,换好轮胎。姑娘感激万分,不知如何道谢才好。老人说:“十年前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是一位好心人帮了我,我问他我该如何谢他,他说:‘你感谢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那些向你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十年来,我帮助了许多像你一样的人,我很快乐。姑娘,你也加入我们这支爱心链接的队伍吧。”

不管你曾经受到过怎样的帮助,不管你曾经对别人造成过怎样的伤害,与其把感谢和负罪的话放在嘴上或心里,不如放在行动上。

专家点评

社会学家M·L·霍夫曼用“存在的内疚”这个词来解释青少年时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意识最早出现在高中阶段末期,特指一个人因环境的不可控制而做了微不足道的错事,却始终感到有罪或该受责备的自我内心谴责。内疚是对过错的责任感,是个体成长的标志,内疚对推动个人去努力改错、抵制诱惑和做出高尚行为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过度和持续的内疚,尤其是不分析过错产生的内、外因,仅凭一时一事的经验一在自责,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形成胆怯、退缩等消极的人格品质。

如果心中有了缺口,那也不要怕,“美好”的种子常常会从“丑恶”的土壤中萌生胚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