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共青团中央提出这份倡议书

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共青团中央提交《关于加强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建议》 ,建议学校、医院和家庭密切合作,帮助发现和转移心理问题。 干预、干预、诊疗、康复等环节形成闭环。

受疫情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注意心理健康,注意心理卫生”。 近年来,COVID-19疫情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就业升学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随着“新十条”出台,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但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不会立即缓解。

最近的胡新宇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疫情发生以来,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接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求助,抑郁、焦虑、自闭、情绪障碍等相关求助案例占比超过 占病例总数的80%。 厌学、网瘾、亲子矛盾、学生欺凌、心理问题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议学校、医院、家庭多方参与,形成发现、诊断、治疗、康复的闭环

目前,该机制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还不完善。 社会心理服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力量分散、同质重复,缺乏顶层设计和协调。 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阵地,心理力量薄弱,专业的社会心理机构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参与学校心理教育服务。 发现、预警、处理、跟踪、康复等各个环节工作和信息存在故障。 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联系。

为此,提案提出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医 教育一体化、多方参与、社会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

学校要做好前端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发现和普适干预工作;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做好后端心理问题诊断、治疗和系统康复工作; “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团体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服务渠道,帮助心理问题的发现、转诊、干预、诊疗、康复等环节形成闭环。

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工作准入退出制度

目前,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在技术水平、职业道德、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参差不齐, 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统一性 职业资格认证和行业监管,从业人员鱼龙混杂。

为此,提案提出,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规范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 建议在政府采购、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场地租用、工作渠道畅通等方面,支持专业实力强、社会信誉好、资质等级高、热心公益的心理专业社会组织。

建议畅通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渠道,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实践的心理工作者进行备案登记, 建立青少年心理工作的资格。 入职、年审、培训和退出制度。 依托共青团12355等现有心理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调动整合优质、规范的专业机构、专业资源和专业队伍,扶持孵化专业心理社会组织,提供心理健康套餐和心理咨询服务。 为校园、社区和年轻家庭提供服务。 危机应急干预,落实全过程监管。

建议建设全国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平台

社会公众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但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依然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促进科普工作严重滞后。

提案提出,依托共青团12355服务台,建设全国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平台。 同时,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社会化筹资力度; 完善问诊转诊机制,开辟绿色就医通道;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和志愿者数据库,完善人力资源共享调配机制。 加强心理服务对策研究,研发科学普惠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最终实现社会力量参与发现报告、转介转诊、技术支持、协调干预、科普宣传等环节的无缝对接。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陈静 校对陈地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