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从心理层面处理焦虑

最近有些门诊和网络咨询的患者谈到有关他们的焦虑的一些问题——他们的焦虑情绪很难被药物干预,或者即便药物控制住了焦虑,过一段时长后“无缘由”地又复发了,似乎坚持服药也没有效果。这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而为此就医后,医生也有很多的分析——如可能认为药物无效而加药或换药;或者认为可能是药物副作用。

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的原因,但是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药物干预方面。医学上也的确对焦虑症状的产生有很多的解释……如五羟色胺、GABA受体……让这些患者非常痛苦的地方就是,医学上焦虑的生物学因素会有很多研究,但是“按图索骥”地给药后,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会让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极大受挫,甚至质疑医学、质疑自己,更严重一点,甚至有的患者因为一个“小小的焦虑”而让自己发展为抑郁,导致自杀,或者增加医患纠纷的情况。

如果一个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至少有一种可能是问题的答案根本就不在我们所关注的这个层面上!

例如:一般的药物临床观察,只要有70%的被试有效,这个药物就被认为有效了。而当医生给患者推荐药物时,是按照这个“有效”的研究结论来开的,但是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都不容易注意另外30%的被试疗效到底如何?有没有可能其实你就是那30%的一员呢?

再比如:药物机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单一受体。但是人的脑网络其实是千变万化的,个体差异很大。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实际的生活境遇并不呈现线性关系。而抗焦虑的治疗药物有很多: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不同的受体机制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同一个患者服用不同的药物疗效也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个体差异问题。也许从“焦虑症”的视角看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物种”——有的人是“5-HT1a型”焦虑、有的人是“抑郁型”焦虑(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可能在任何一个时期被诊断为焦虑症或抑郁症)、也有的人可能是“高期待型”焦虑(这不是医学名词,而是说明有的人可能是对生活过度追求完美,稍微不尽人意就会感到心情差),甚至有的人可以同时有多个特点。

原创|如何从心理层面处理焦虑

另外,也许有些非药物的问题会被忽略掉。

高期待

“高期待”的人追求完美的心态是一个人格问题,并不是生物学问题,但是“高期待”本身却会严重干扰疾病的治疗——不只是精神疾病。不少患者会因为一开始对自己的症状太过担忧,对治疗效果太过期待,过于美化效果而忽略了治疗本身可能带来的疗效不佳、副作用等后果,结果一旦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自己对治疗的信心就会一落千丈。而焦虑症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状态下仍然会出现焦虑复发,很可能有“高期待”的心态在作祟。

高期待意味着追求完美的状态——我努力了,得到的效果必须是100%,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正如我接受了治疗,就不能再出现焦虑情绪了。哪怕这个情况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但一旦再次出现,还是会揪起我们对于焦虑症复发的紧张。

类似的态度其实在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例如:考试不及格的孩子,管你是考20分还是考59.5分;没能拿到金牌的运动员,管你离第一名是差3秒还是差0.03秒;业绩不合格的员工,管你是毫无建树还是为了扩大销售额做了无数的努力但都失败;患者死在自己班上的医生,管你是玩忽职守还是奋力抢救了数个小时……从一个达到标准的效果上来看,这些结局都是“不成功”。一个“没成功”会掩盖掉无数为了成功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其实已经获得的成就——尽管都是不及格,但59分和20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只是我们是否能够认同这种不同。

也许在这里会有不少人不服气地说“我没有苛求完美呀,我就是想把我的焦虑症治好。”的确,从这个字面意思上看,的确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其实,这种“正确”的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说的,例如老板也会对一个努力过但是没成功的员工训斥“你都没完成任务,还有什么脸说你努力了?”再说回焦虑,我们的确是要把焦虑症治好的,但关键是“治好”的标准是什么?正常人有没有焦虑情绪呢?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焦虑症的患者在平时因为一件任何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出现了一次和常人水平相当的焦虑情绪,这到底是一次正常的焦虑情绪呢?还是一次焦虑症的亚临床发作?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没法此时产生的焦虑到底是那种类型。如果我们是在追求一个“不焦虑”的标准,毫无疑问的是,即便人人都会有的焦虑,都会成为焦虑症患者治疗失败的证据。当我们追求一个“不焦虑”的标准时,其实是在让我们从一个“病人”治成一个“超人”。

“高期待”所带来的效果就是,只要是没有达到自己内心中预设的标准,那么我们很难接纳自己曾经取得的效果。而焦虑情绪本身就是督促自己努力做到标准的强心针,所以,当你追求一个“好结果时”,已经给自己增加了一层“万一达不到好结果怎么办?”的焦虑了。带着焦虑去治疗焦虑,你的焦虑症能好吗?

渴望改变焦虑的态度

关于这一点,我直接亮明我的结论——传统的应对焦虑之法,对于焦虑症来说适得其反!

抛开“症”不谈,其实任何一个情绪本身都是有“信号”作用,情绪是为了促使我们达成某种行为趋势而存在的。例如,焦虑情绪反应的是我们内心中渴望做好但却缺乏信心的感受。所以,面对焦虑情绪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事”。例如考试焦虑的人,往往是在考前那几分钟感到紧张,真拿到考卷时,倒反而不紧张了。

所以,如果我们内心中感到焦虑时,往往会加快做事的速度,“热锅上的蚂蚁”就是形容这种状态的。一个快节奏、急性子的人,往往内心中是有潜在焦虑的。

原创|如何从心理层面处理焦虑

焦虑症患者往往也会在感到焦虑时下意识地加快自己的行动速度,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越是着急做些什么,就越感到焦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因为焦虑症患者与普通焦虑的目标不同。

焦虑分为状态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前者是由于遇到了让自己焦虑的事情,是一种现实焦虑状态,例如前文所说的考试、或者当众讲话等。这种焦虑的特点是——事情出现前,开始焦虑,当事情结束后,甚至事情正在推进中,焦虑情绪就会下降。特质性焦虑是一种焦虑的情绪背景,往往有自己的人格基础,使得这种焦虑往往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无关。事情出现时,焦虑的反应与常人程度不同,而即便没有事情,自己也会感到焦虑。

再仔细觉察一下特质性焦虑的人在焦虑时到底在想什么,就会发现,我们要么是在懊悔过去、要么是在憧憬未来、要么是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也被称作道德性焦虑)。不管是在焦虑什么,总之,都跟现实的事情无关。还是拿考试举例子,一个焦虑症的患者其实是这样的一番内心活动的——拿到试卷了,一看,不会!紧张了,开始联想,“哎呀,都怪我以前不努力,没复习好。”(对过去的焦虑);“我要是考不好,将来毕不了业怎么办啊!”(对未来的担忧);看看周围人都在奋笔疾书“大家怎么都会做啊,我怎么都不会做啊!”(对别人的担忧)。半小时过去了,大脑浮想联翩,试卷仍然空空。刚才的所想其实都不在现实层面上。

所以,焦虑症的患者再使用对付一般焦虑的方法——加快速度做事的方法就不管用了。道理很简单,特质性焦虑,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让自己焦虑的“事”的。因为焦虑就是我们的心理背景。正如如果有个猛兽冲到你的面前,要么是逃跑、要么是战斗,总之你还能做些什么。但假如让你害怕的“猛兽”就是你自己的影子呢?

所以,想从焦虑症治疗的道路上开始走起,首先,你要先做好两个心理建设:第一,允许;第二,放下。如果没有这两个态度,即便是有药物罩着你,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焦虑复发的困境中。

允许是指允许不完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允许自己重新体验到那部分原本不想要的体验。允许意味着敞开胸怀,迎接一切的到来——正如当你开窗时,就要做好准备,可能第一个飞进来的,并不是花香,而是苍蝇,但是只有允许这个不完美的存在,你才真正可能迎接到外面新鲜的空气。

放下,是指放下执着,放下与自己的情绪“较劲”的态度,如果过去的做法是一有焦虑情绪,就要赶快做些什么来试图让自己放松或转移注意。那么现在,尝试着静静地观察这个情绪的存在,既不去回避它,也不必尝试干预它,可以看一看,过一会儿,这个情绪会发生些什么变化。这就是静观(Mindfulness)的练习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而静观技术之所以可以疗愈焦虑,其实培养的是这两种心态,帮助我们从一个病人,回归到一个心态健康的人所有的“该焦虑时就坦然地面对焦虑,不必焦虑时就放松”的状态。

当然,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原理与焦虑症类同。所以静观技术同样可以治疗。大家只需将本文中的“焦虑”一词替换即可。


作者:武雅学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 精神科主治医师

关注更多精神心理问题,请下载好心情APP,2万名精神科、心理科专家在线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