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一次做几个小时的心理咨询,而是每周都去?

我们讨论了 50 分钟的心理咨询课程。 不过,类似于50分钟一次,很多人对一周一次也有疑虑。

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想来就来不来? 但是每周来一次。 这不是很麻烦吗? 如果我有时不能来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他们觉得每周一次是很大的负担,甚至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其实经典的精神分析,不是一周一次,而是一周3次,或者4次,或者5次。 因为各种综合因素,发展到现在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称为心理动力取向。

无论一周几次,时间是固定的,频率也是固定的。 即固定时间频率咨询。

有些人不习惯固定的咨询时间和频率,感到受限。 他们想来就诊,痛的时候就来,不痛的时候就没必要来。

随意来咨询,看似省事省钱,却失去了心理咨询重要的东西。

随便来咨询,疼的时候来,不疼的时候不来。 这种方法让人觉得舒服,但并不深入。

固定时间、固定频率的咨询,不是随便咨询那么简单,而是开启了深度咨询。 就像在医院看病,找到疼痛的根本原因,然后进行调整,而不是仅仅听一听,安慰一下表面的疼痛,从而达到一时的舒适感。

坦白说,随便咨询的效果,和朋友的安慰并没有太大区别。 不同之处在于,朋友可以判断,而专业顾问更多的是接受而不是判断。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顾问也会表现出评价的态度。

固定时间频率如何实现深度?

人的内心是有时间维度的,一小时和连续几个小时的变化其实不大,这也说明一次问诊一小时和三小时的呈现是差不多的, 当然,如果需要3个小时才能呈现就另当别论了。 例如,几个人的家庭治疗需要 1.5 小时。

但是几个小时被分成不同的时间,比如一周3次,或者一周1次,一共3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间跨度的呈现,增加了宽度 . 一周的频率多了,人面对心理的时间就会长一些,也可以深入一些。

而且如果不是固定时间频率的方法,只有痛的时候才会来。 我们可以讨论的是访问期间对这一点的介绍,但我们不能讨论其他时间访问的介绍。 她是如何在到达痛苦之前烦恼,然后一步步发展到痛苦的; 疼痛后她的情绪变化是什么? 当她不痛苦时,她有什么特点。

这些都很重要,可以让我们对访客有更全面的了解,了解访客的潜在资源等等,同时访客也可以在他不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不同部分 不痛不痒,看他的潜在资源等。

固定的时间和频率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 稳定的框架不受外界现实的影响,给来访者带来保护感。 在这样一个受保护的框架中,参观者感到安全,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随意前来咨询,也意味着来访咨询是受外界的驱使和影响,没有自己休养生息的保护空间。 就像一棵树,只有连绵的风雨,没有阳光雨露,结果不堪设想。

固定的时间频率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具有保护和滋养的作用,而在框架之外,隐喻就是现实。

在框架内,咨询者是理解和接受,来访者感受到被倾听、理解和支持。

除了框架之外,访问者还需要独立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情感痛苦。

促进人成长的不仅是框架内的倾听理解支持,框架外的独立面对也是促进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由固定的时间频率构成的框架也象征着规则、权威和第三方。 这些比喻可以呈现出丰富的素材,让顾问和委托人看到他们在面对规则、权威和第三方时所激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回应,并可以深入探讨这些部分,从而 实现修复。

在心理咨询中,时间设置和频率设置非常重要。 看似简单的设定,在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发展出许多理论,实践证明,设定是心理咨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随意来还是固定时间、频率来咨询,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心理咨询的方向、深度和效果。

作者:荀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GBT友善心理咨询师,一名心理认证导师,13年从业,自主客体关系取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