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心理危机应以预防为主

作者:李静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特约教师)

青春期是自我探索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 自我发展,也是容易患精神疾病的高发期。 近年来,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令人痛心,前段时间发生的胡新宇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家庭根源因素。 如何尽量减少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如何及时捕捉孩子的心理危机信号,及时介入,积极应对? 我认为我们应该立足于预防,把工作放在前面。 学校和家长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所有员工都参与并赋予教师权力。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虽然仅靠一己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但我们可以做一点支持,尽可能避免潜在的危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信号和迹象,对于防止悲剧的发生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如果发现学生被排斥、孤立,或者有的学生明显情绪低落,教师要引起重视,多加注意。

学校可以采用的有效策略是教师的全面参与和授权。 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学生,仅仅依靠心理老师来发现问题是不够的。 只有一线教师,尤其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班主任、班主任,才有敏锐发现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才有能力与学生建立温暖的关系。 学校只有具备了联结能力和应对危机的基本能力,才能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起一道防护网。 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危机识别、预防和处理的一般培训,以及处理危机事件的实践培训。 同时,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庭密切沟通,对家长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理解孩子和同理心。 父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的第一人。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与孩子交流时,要观察、倾听、询问,了解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表达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同时观察他的表情、动作、行为,捕捉孩子的真实情绪,及早 心理危机信号的检测。

父母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换位思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要表达的情绪、感受和需要。 二是放下身段,不要摆出“大家长”的架子,让孩子觉得你高人一等。 只有通过平等的沟通,才能听到孩子的“真实声音”,了解他的真实感受。 三是定位好角色。 不要超越父母的角色,更不要把自己的角色无限放大,扮演老师、督导等角色。

大声说出来并降低您的期望值。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句好话可以一扫人心的阴霾,一句不恰当的话也会让人跌入谷底,甚至绝望。 尤其是和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时,要注意表情的语气,不能有强烈的情绪,也不能有不理智的话。 最好用合作、协商、询问的态度,多说一些换位思考、理解、安慰和鼓励的话,积极的话。 家长要鼓励孩子充分表达,积极回应孩子的表达;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要怀着宽容之心耐心倾听,给孩子不良情绪发泄的空间; 不要急于判断,也不要用大人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主观认识; 降低他们的期望值,不要把父母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面对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家长可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但一定要有主动求助、利用资源实施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 及时。 比如,利用专家资源,利用教师资源,利用一切有利于化解矛盾矛盾的资源。 当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反应过度时,一是要避免对抗和冲突,二是要及时寻求帮助。 生活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父母要以极大的宽容接纳孩子,用爱一点一点融化他们的心。

人生只有一个,心理危机的治疗要以防为主。 老师和家长是孩子成长和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守护者。 学校和家庭只有具备防范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利用全社会的有效资源,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悲剧。 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