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计划读研的学生比不打算读研的学生焦虑风险更高

中科院等发布《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受生活方式影响显着。 升学问题是风险因素,恋爱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发挥潜能、培养专业技能的保障。 然而,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持和科学管理,着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2022年,教育部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妥善应对”作为其中一项工作 年度工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第三期我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22年”。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应注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健康测评与发展中心对山东、山东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河北。 本次调查重点关注睡眠、压力、无聊等生活方式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此外,还考察了大学生的学业和恋爱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报告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生活满意度较高。

1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满意度较高

报告指出,78.52%的学生没有抑郁风险,而焦虑比抑郁更容易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只有一半的学生没有焦虑风险(54.72%) . 其中,不同性别、学校、户籍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差异。

分析发现,男孩患抑郁症的风险略高于女孩,女孩患焦虑症的风险略高于男孩; 学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也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 本科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明显高于专科生。

在生活满意度分析中,报告指出,大部分人都达到了“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水平(74.10%),而部分学生则难以判断自己对生活是否满意 (17.24%),只有少数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

构建心理健康智能筛查系统,实现监测-反馈-干预自动化,是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重点高校和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引起重视。 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和服务措施,完善“校—系—班—宿舍/个人”预警网络。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应对能力。

2 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

报告从睡眠、压力源和无聊三个方面评估了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报告显示,大学生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近80%的大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79.14%)。 “很好”),而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睡眠质量较好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得分显着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也较低; 在压力源方面,大学生的三大压力来自于“学业负担重”、“思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较高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大学生需要关注压力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缓解压力。 无聊是“由于认为生活毫无意义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报告发现,大学生的无聊得分越高,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就越高。 在大学期间,应鼓励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3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考研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旋律” 大学生。 激烈的竞争让学生需要为学业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学业和未来的规划问题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升学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报告指出,50.44%的大学生计划攻读研究生。 计划读研究生的学生的焦虑风险明显高于不打算读研究生的学生。 虽然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备考和学习,但如果备考学生出现过度焦虑,则需要及时干预。

4健康的恋爱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进入恋爱关系是成年早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亲密与孤独的冲突阶段。 因此,在大学阶段,恋爱可能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关。

报告指出,27.61%的大学生处于恋爱状态,41.93%的大学生单身不想脱离单身状态,25.40%的大学生单身又想 离开单身状态,其余的同学都没有报到。

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报告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抑郁分值最低,焦虑分值较低,单身想脱单的大学生抑郁分值和焦虑分值明显较高 分数; ,谈恋爱的大学生无聊度得分最低。 因此,健康的恋爱关系或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要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