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心理门诊“爆满” 年轻患者占比明显上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这个春天,精神心理门诊更热闹了!

北京、四川、河南等地的精神科相关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门诊量较去年和疫情前都有明显增加。 专家表示,除季节性原因外,疫情期间患者未及时就医、环境因素变化、部分“阳亢”患者炎症水平升高等,都造成了精神“火爆”的局面。 和今天的心理诊所。

3月21日,北京安定医院举办世界睡眠日义诊活动。 安定医院供图

多地多家医院精神科门诊量大幅增加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义诊期间,参与人数从往年的200-300人增加到500-600人。 “睡不着”突然变多了。

北京安定医院门诊部主任曹延祥也告诉记者,自去年12月底以来,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患者,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此外,往年一到春节,就诊人数下降的常态也被打破。 “往年春节还有一些空床位,今年没有了。现在医院平日每天门诊量在2500人左右。”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陈大春也有类似的感受:“现在医院日均门诊量900人, 几乎是疫情期间的两倍。即使与2019年相比,也增加了20%。”

此外,河南省精神病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娄涛还表示 告诉记者:“1月中旬以来,我院精神心理门诊平均门诊量达到1100人次左右,同比增长约25%-30%。与此同时,住院患者人数也在增加。” 与同期相比也有明显增加。”

为满足患者需求,解决床位不足的问题,四川省精神科中心主任周波告诉记者,医院 有分离 将老年病房改造为儿童少年病房,腾出新房间,设立儿童少年专用病房。 陈大春还表示,他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还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增开门诊,利用互联网医院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多位专家表示,虽然各年龄段的患者人数都在增加,但青少年和青壮年的比例明显增加。 以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为例,周波告诉记者,2022年与2021年相比,情绪障碍、厌学儿童青少年门诊量增加24%; 有自残和自杀企图的未成年人将被送往医院。 这个数字增加了 36%。 陈大春还表示,他在门诊看到更多的是青少年和30多岁的专业人士。

季节、环境等因素导致门诊量增加

多位专家表示,春秋季节是精神疾病的不稳定期,患者 容易复发。 此外,疫情期间,晚来就诊的患者返院、“养康”患者炎症水平升高、环境因素变化等直接或间接导致 目前精神心理相关门诊“火爆”的情况。 “很多在疫情封锁期间不能来医院就诊的患者聚集在一起就诊,这是门诊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因素。” 楼涛介绍。

在大城市,除了本地患者,还需要满足外地就医的患者需求。 “河北、山西、陕西、内蒙、东北三省等地的很多患者都会来我们医院就诊。” 陈大春说道。

此外,在采访中,陈大春和楼涛还提到,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让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

“比如焦虑、抑郁,还有一些双向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炎症。感染新冠时发高烧,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 这些炎症因子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焦虑、抑郁,甚至一些睡眠障碍,也与这个因素有关。 陈大春说道。

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容忽视。 “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一直在增加。” 曹延翔说道。

短期来看,放开后,线下教学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也让不少青少年和青年人出现了心理和心理问题。 据周波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应激性的情绪反应。 “以青少年为例,教学由线上转为线下。孩子返校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压力可能会骤然上来,对一些青少年的影响会很大。”

单纯的就医人数增加未必是坏事,但社会仍需加强支持

“单纯的就医人数增加未必是坏事 坏事。” 陈大春指出,“患者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看病意愿增强,会表现为门诊量增加。我们要做好心理心理相关门诊量大增成为常态的心理准备, 而这需要社会和政府层面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

以有代表性的青少年为例,周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学生心理测验的全覆盖,但在开展筛查工作时,测评工具需要更加科学准确。 与人格特征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不包括在量表中。 测试结果只能揭示学生情绪的冰山一角,从而导致筛选出情绪问题的发生。 没有极端行为的孩子或没有接受筛查的孩子有极端行为。 此外,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后怎么办,如何解决确诊患者漏诊率高的问题,都是当前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