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近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凭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摘取这一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塞勒使经济学“更人性化”。“整体而言,理查德·塞勒所作贡献在经济学与个体决策的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塞勒认为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缺陷在于: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

然而,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塞勒理论体系中,在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方面,塞勒发明了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简单来说,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你每天打6小时扑克,勤勤恳恳每月平均挣30个买入(假设是5-10级别就=3W)。某天你出门散步时随手买了10块钱双色球,结果开奖中了3W。这时候心理账户就会把这两个3W分别对待,你会更倾向于冲动消费掉你中奖的3W。

塞勒还基于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于1980首次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人们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要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

一支漂亮的笔,你愿意花20元购买。但如果这支漂亮的笔是你的,你又愿意多少钱卖出去呢?调查实验表明,人们往往对于卖出的心理价位要高于他们愿意购买的价格。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敝帚自珍」,说的就是禀赋效应。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这种效应在扑克心理中比比皆是,很多玩家总是高估自己牌力,难以控制自己用大量边缘牌过度游戏。

在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中,损失厌恶理论也是牌手面临的一道重要难关。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牌手在盈利情况下往往趋于保守,比如水上2个买入就想要下桌落袋为安,往往此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水下2个买入基本是走不动了,只想干到翻本为止,往往此时表现为风险寻求。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理论是说人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来都来了,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有些牌手,参与了一个巨大底池,最后面对对手全压,明知道自己已经大概率落后,还是无法做到弃牌。这时候的坚持,只是因为讨厌已有的损失。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与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理论中,塞勒教授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认为人往往都是对于远期规划比较理智,但在当下,人们总是选择及时行乐。

职业牌手需要高度自律,日复一日坚持复盘、做笔记、观看学习高手视频等等,做计划容易,执行起来却总是难以坚持。如同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只要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两块糖,可大多数孩子还是选择立刻吃掉现有的一块糖。

看完以上这些,你可能会豁然开朗。毕竟人性的弱点不是只有你才有。

针对性地给自己做一些心理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错误的发生。

那些我们在牌桌上落过的坑——浅谈行为经济学与扑克心理学

扑克是零和游戏,不谨慎地讲,你自律、你少犯错误,是你能够稳定赢取那些不自律、犯很多次错误对手金钱的基础。

很多职业习惯都是反人性、反直觉的,比如我在上风的牌桌很少主动离桌,下风牌桌坚决关桌止损走人。比如投入到底池里的钱不管有多少,都不会干扰我对当前行动的理智决策。

保持心理健康,打牌自然不慌,才能常喝头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