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合理化:别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坏家长”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心理学效应:过度合理化

先从一个民间故事讲起。

“一位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这种喧嚣惹烦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到了家门前。

他告诉男孩们他喜欢听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而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0美分。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这位老人又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

过度合理化:别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坏家长”

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这些孩子失望地告诉他他们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有10美分。”

大家应该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而为什么孩子们前后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过度合理化:别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坏家长”

这个故事完美地体现了过度合理化效应。之所以孩子们前后的态度发生巨变,是因为他们“玩耍”的动力发生了改变。之前孩子们玩耍是因为他们的兴趣,也就是内在动机;而一旦老人给了报酬之后,孩子们玩耍的动力就变成了外部动机–钱,有钱没钱就变成了来不来玩的理由。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对应的理由。当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时,人们倾向于把行为归结于自己的兴趣;而当有明显的外部原因激励时,比如过多的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人们就更倾向于相信报酬是自己努力去做的原因(我是为了钱才做的)。

而当你希望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时,内在原因往往比外在原因更稳定持久,因为内部原因是人们自发去做的,也不会受到是否有报酬这个外部条件的控制。

过度合理化:别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坏家长”

这个效应在小孩的教育上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很多家长会用金钱来激励孩子学习,比如考第一或者90分以上就奖励多少钱。殊不知,由于“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存在,孩子很可能会把学习的动力外化,将目的转化为金钱。这样做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旦金钱激励失去,孩子就可能像故事里那些小孩一样,对学习失去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更多地给予孩子口头上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既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又不会让他失去兴趣。

今天的心理学知识,你学到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