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The Woman——讲讲我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The Woman——讲讲我的心理咨询师

小时候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就觉得,一个好端端的推理小说干嘛要加进一条莫名其妙的感情线,夏洛克这个不食五谷杂粮的东西又为什么会在心里有个“the woman”。

后来《神探夏洛克》里就出现了Irene Adler,说实话我还是不太懂。

但是她蛮有魅力的。就是那种我并不是lesbian,也有某一刻想要跟她谈场恋爱的冲动。所以想要开篇写心理咨询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题目。

我可能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做这件事情了,一直模模糊糊的不太坚定。直到2013年底发生了一些事情,才下定决心。那个时候的第一选择也是机构,比如有名的高校、专科医院。现在回过头再想,其实很多人都卡在了第一步,因为信息渠道少的可怜,你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他们,你能找到的只有机构。

大部分做临床的心理咨询师真的是与网络世界绝缘的,你几乎搜不到任何关于他的信息,他也不喜欢做任何形式的自我展露。他们彼此之间就靠最原始的口口相传来建立每一段来访关系。

2014年初,特别机缘巧合地,我跟本校学心理学、曾经又是高中同班同学的一位姑娘吃了顿饭,她就介绍了一位woman给我,这位woman就成为了我日后直到今天的咨询师。

我们叫她王老师好了。

她是位比我大一些,比我父母小一些的女士,然而直到今天都不愿意告诉我她的确切年纪;她曾经是位工科生,30多岁才想起来要转行,目前是自由职业者;她一直梳短发,我现在貌似也被传染了;她有自己的督导,据说是个年纪很大的美国老爷爷。其他再多说就会违反我们互相之间的保密原则。当然,我对她本身也知之甚少。

可是很奇怪,我见她第一面就不讨厌。

你要面对一个人和盘托出自己的个人历史,你要告诉一个人最深处那些甚至有些黑暗的秘密,你们一定要彼此喜欢,你也一定要「愿意」。所以后来当有朋友请我推荐心理咨询师时,王老师都会问我同样的一个问题:“ta自己想做这件事吗?”

所以亲爱的你们,如果有天你、或者你的朋友想要体验这份人生,也请首先确认这个问题。

只有主动的来访,才有可能产生正向的效果。也所以,我认为好的心理咨询师从来都不会忽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你们达成协议的初始,咨询师就知道你是主动的。

我第一次去见王老师之前,设想过很多次这样的工作室应该长什么样子,是布满了各种工具?还是堆满了各种书籍?会不会有一条长长的桌子?会不会有大大的落地窗?结果后来发现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居民区。后来我陪她经历过两次更换工作室,每次都是从一个小区搬到另一个小区,更换的过程里这间小屋子的细节也不断被完善起来,无论从灯光的亮度、沙发的颜色、还是蜡烛的味道,都越来越让我想到一个英文单词

cozy

像是这个城市里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就是你的树洞。外面是颗小树苗,你们共同维护,等它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如果可以,尽量选择让自己舒适的环境,和咨询师面对面地直视交谈。不是斜视、不是俯视、不是仰视,是像朋友那样平等的,面对面的直视。我没有经历过医院或是机构更正式场合的心理咨询,所以不是十分确定那样的环境两个人之间如何消除压迫感和紧张感,但仅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

最后一点,最好找同性哦,如果你不是同性恋的话。心理咨询是个很容易移情的过程,这种依赖变成爱情,就不好玩了。

还有很多故事,我慢慢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