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出头的当口,往往是最迷茫困惑的时候,却也是最容易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的时候。
Ellie:今年是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在这刚刚过去的九个多星期里,我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基本保持了每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咨询,我们常常会超过预定的时长,加上两次电话咨询,刚好有十次。
我想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
这里我把有意思的内容以概念辨析的形式呈现在这“十日”中,也会加入咨询后我的一些思考。
“开心或创伤记忆,都是我的一部分”
自我接纳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
“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这两个词一直困扰着我,因为那时我始终无法真心地认同自己。
也许大家和我一样,每一天都在自责和自哀中度过,认为自己不值得受到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的认可。
而我曾经也想要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的生活能充实快乐一些,我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加活动,去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
我以为只要让自己“优秀”,我终有一天会放下对自我的攻击,去欣赏和认可自己。
而“接纳”?在成为更好的我之前,
我为什么要接受那么不堪的自己?
“自我接纳”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
而“自我认知”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其实我们并不是“客观”地在这个世界生活,而是在我们脑中构建的世界中生活,构成每一天生活的内容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和态度。
了解到这一点,给了我启示,如果我将自我构建的那个世界拆开来分析一下,并且用新的材料去重新充实它,我是不是就可以如愿以偿地生活得更快乐?
这个时候我就开始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这并不容易,
我们习惯从别人口中获取对自己的评价,而自己又该怎样去评价自己?
我们常说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那么我们可以先从过去的经历开始。
用“绝望”和“痛苦”去形容过去的创伤经历是不过分的,
开始的时候,我向家人,朋友,老师求助,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过去的事既然那么难受,为什么还要再想它呢,忘记它们,过你现在新的生活。”
我感激他们的关心,却发现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过去的经历在我现在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怎么能不想这些让我现在都承受着痛苦的记忆呢?
于是,整整三周,我都在和心理咨询师探讨,并在剩余的时长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我得出的成果是——“接纳”。
不论是那些开心的记忆还是那些受伤的记忆,都是我的一部分,它们一同塑造了拥有多面性的我,
在这其中我学会了怎样去对抗那些伤害,并保护自己直到现在。
我谅解了曾经的自己,因为痛苦选择逃避或是以极端的方式来应对;
我同情那个倔强却又脆弱的女孩;我想要抱抱那个无助而沮丧的自己。
当接纳过去的经历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后,我开始慢慢包容我曾经不被认可的特质,
比如敏感、多疑、情绪化,这些特质是我的一部分,我可以通过事后的调整机制去减弱它的影响——
比如说我和朋友沟通过程中因为过于敏感,对她产生了误解,因此闷闷不乐,
但事情过去之后,我重新审视这件事时,我会发现我并没有做伤害她或者不适宜的事,她的反应完全是自然的。
而这个事后调节机制,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长学习的结果,
如果说一个人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已经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一些特质已经不可改变的时候,
我们学习心理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去完全改变它们,而是去学会调整自己到一个好的状态。
当然,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提到了一位朋友让我认识到我有很多优点,
而这样的积极影响我却不知道为何会产生,因为以前即使身边人将它们说一万遍给我听,我也不会相信。
我想这也许是人与人连接的力量吧!
因此,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多多接触给自己积极评价,同时也能感到舒服的人,
也许ta可能并不会成为亲密的朋友,但是却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
“内在价值成就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最初接触这两个概念实在外国文学史课上讲到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之后我又就这两个概念和心理咨询师做了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
奥赛罗是一个黑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做了将军,也获得了心爱的姑娘的芳心。
然而在一次权力斗争中,一个部下因为不满奥赛罗做出的决定,设计让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另一位年轻的将领有染,奥赛罗一怒之下杀死了心爱的女人,得知真相后懊悔不已,最后自杀。
奥赛罗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形成自己内在价值的认可,
因为外界对于他种族的歧视,他通过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了外界认可的权力和名誉,但这样的外在价值认可是单一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认为有钱和有权就是成功,于是大家都趋之若鹜。
同时这样的标准又是脆弱的,因为一旦有人更加优秀, 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焦虑。
内在价值包容每个人的差异性,鼓励每个人做源于自己内心渴望的事。
这个概念又和自我接纳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每个人往往都有不受外在价值认可的特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 不可以欣赏它们,是它们成就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外在价值都是别人创造的,也随时会被被人摧毁,而内在的价值却会在一生中伴随我们。
从此,我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让别人羡慕我,而是为了学到更多,而我不感兴趣的,也不会勉强自己;
我跑步是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让自己更轻松,而不是成为别人口中那个自律或者成功的典范;
我想要一份好工作是因为我想让自己以后能过得好一些,买得起我喜欢的东西,想去世界各地看一看。
但愿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我可以说,我没有失去本心。
“不要因为标签而怀疑自己”
标签实在是害人害己。
这是我今天和心理咨询师探讨的内容。
我问他: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情商”是心理学名词吗?
他说:不是,智商是可以用量表测量的,而情商却是无法量化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情商低”?
因为一时情绪失控;或者总是维持不了稳定的关系;因为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就可以被贴上“情商低”的标签吗?
情商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和标准用“情商低”来否定ta不认可的人,而ta考虑的仅仅是某一个维度下的表现,
而一个人的人格的复杂多面性,怎么能用一个角度就去概括呢,这是以偏概全。
我读了不少心理学的公众号的文章,发现他们总是把“情商”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
同时被曲解的还有“讨好型人格”,
“讨好”怎么能作为人格的概括性词呢,它只是一个人众多特质的一个小方面罢了,
而大多数时候,人格都是混合多种特质,甚至没有一个明显特质的复杂的结构。
举例来说,我可能无法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
但实际上我不喜欢稳定,更喜欢追求刺激,如果有人因此评价我“情商低”是不是有所不妥呢?
我这里要谈的,就是认可这些特质的合理性,不要因为标签而怀疑自己,
如果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开心,即使是那些负面的“标签”,也不足以让你怀疑自己的特质而想改变它。
另外,痛苦也是和快乐常在的,如果没有了痛苦,何谈其他的感受呢?
就像是爱情总是感性的,虽然可能冲动造成危险,但如果理性了,那就不是爱情了;
我们必然要承受痛苦,因为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怦然心动中女孩的父亲曾说:
“你必须看到整体,一幅画不仅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只是一片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束光线,但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美得不可思议。”
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一幅画啊!
我在上一篇文章写到,如果把生病的经历当做一段独特的经历,从中学习到什么,收获也许会比失去多。
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我还会分享更多的内容。另外,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互相陪伴,一起走下去。
☉晚安,好梦
作者:Ellie
配图:网络
来源:抗抑先生(KYXS007)
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