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情绪管理方面的引导,孩子易怒或者孤僻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消解自己的情绪,而家长和老师也没有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在没有解决情绪的状态下强硬解决问题,只会将问题激化。”这是许薇作为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一位青少年假期探索活动的主训老师、一位支教志愿者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更是作为一位妈妈的切身体验。

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青春期孩子的人格完善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指标

理工科出身的许薇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德资公司工作,负责亚太地区产品线的规划和管理,每天面对的是表格、数字、PPT以及各种各样的会议。

“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充斥着疲惫、焦虑和无奈,可是又受制于各种现实的因素,只能继续在圈子里打转。”三年前,女儿诺诺在幼儿园的经历促使许薇开始思考并做出了改变,“当时我的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很多同龄孩子已经开始了英语学习、拼音写字、思维训练,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家长们聚在一起就讨论幼升小等问题,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紧张而焦虑的。直觉上,这样的高竞争感是有问题的,这么小的娃娃,不应该被过早地拖入课堂,应该玩啊,可是人家又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彼此裹挟着冲入这个战场。”

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许薇是一个较真的人,看技术参数、做应用解决方案较真,讨论孩子的教育更较真。“相比于学科培训和补习班,我认为孩子的人格完善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指标。希望能带孩子在对自然、人文、历史的探索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自我成长。这也是我对自己女儿的期望。”怀着这样的期许,许薇“搭上”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对教育领域的探索。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自己,许薇在辞职的当年便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将在今年12月份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今年7月,她还取得了少儿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证书——“更侧重于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系统学习了针对儿童成长和身心特点的专用疗法,比如沙盘、房树人和家庭治疗等。”说这话时,许薇的“学霸”本色尽显。

不要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人格标签

此后两年,许薇和两位朋友组织了大大小小针对青少年的假期探索活动。与社会上绝大多数拓展和游学活动不同,许薇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与孩子们沟通方面。

“来报名的家长有着五花八门的需求,其中有一些是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心理或品行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希望通过参加我们这样一个活动得到引导和改善。”据许薇介绍,他们的活动主要面向10岁到15岁的中小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处在人格成长期,之后会逐渐趋向于稳定。“很多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而家长并没有同步‘成长’,还在把孩子当作‘小宝宝’来对待,缺乏尊重和信任,就产生了很多所谓的‘叛逆’行为和亲子矛盾。”

为了帮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将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一击破,许薇和伙伴们在活动线路的选择和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在长达两周的长城线路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土夯”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人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离家5-7天达到想家“峰值”之时,在一个安静安全的氛围中引导孩子们主动表达心中对父母深藏的情感,并送上提前准备好的“一封家书”……

“孩子有任何行为问题,都是因为他有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在许薇看来,带活动的老师不像家长那么熟悉自己的孩子,要想做好心理辅导,要特别注意搜集孩子的家庭信息、成长经历、行为模式以及重大生活事件,不能在不了解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对孩子做出随意的评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特别细心、耐心、敏感,努力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现实因素,并对孩子的表现有抱持的态度,让孩子有归属感,被看到,这样才能有机会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改善。

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在每天的活动结束后,许薇会和团队的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分析孩子们的表现和问题,并且形成内部的文档记录,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会与每一位家长进行一次深谈。“有些机构会给家长出具一份孩子的性格评估报告,但我们不希望在家长那里给孩子贴上标签。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格下定义,我认为太武断了。我们会从自己观察的角度,作为一个细致、专业的第三方,跟每一个家长有一次深谈,更多地给他们一些理念上的沟通和引导。”

许薇说,他们所做的活动不同于补习班,结果不容易被分数量化,但是参加过活动的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反馈,“孩子的变化很明显”“没想到孩子能在那么多人面前勇敢地表达自己”。

“得到肯定”“被看到”是每个人内心非常深刻的需要

除了组织青少年假期探索活动,许薇还连续三年参加了“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的志愿者活动。正是每年一次跳出自己固有生活圈子的支教生活,给她带来了很多直观的感受和不同的视角。

第一次支教是2015年4月,湖南浏阳站。许薇给孩子们上的是“ 互动拓展”课,带他们做一些拓展小游戏,在游戏和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受团队、分享、开放性思维等等。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切入、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的课程形式,也可以让我自己更容易和孩子们融合,”许薇说,“去之前,我特别担心自己的课程不够好,反反复复修改教案,模拟话术。可是真的站在讲台上,身处在那个环境中,你会自然而然开始和他们互动、交流。他们对你有期待,也有包容,他们会带着你往前走。‘粉笔头’们经常说,永远不要低估乡村孩子的接受能力,他们总是会给我们惊喜。他们只是需要有人和他们一起出发,仅此而已。

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第二年,辽宁站。此时的许薇已经经过了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接触了大量的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引导有了更多的心得。她在互动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尝试增加情绪管理的课程,使用绘本和课堂开放性问答、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我有情绪是正常的,我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第三年,宁夏站。许薇结合自己对孩子个人成长的理解,设置了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情绪管理、勇于表达和自尊自信。

在三年级“我要相信自己”的课堂上,一个平时有些攻击行为的男生在自己的“优点”一栏只写了“跑得快”,许薇问他是否愿意听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他同意了。结果同学们给出了很多让他非常意外的评价:“很幽默”“唱歌好”“很仗义”等等。

“我明显感觉到他整个人都舒展了,眼里闪着光。”许薇解释道。“得到肯定”“被看到”是每个人内心非常深刻的需要,一旦需要被满足,很多用来引发关注的行为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甚至控制孩子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许薇给记者讲了很多针对孩子的心理指导方法和技巧,但是她反复强调“方法之上,是理念。理念不对,再多方法和技巧也是枉然,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相比于学校和第三方机构,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才是第一位的。“首先,你要花时长去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心理寻求,还有孩子天生的性格和气质,有针对性地给予陪伴和引导。接纳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原本的样子,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甚至控制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法宝。”许薇还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小婴儿来说,母亲的陪伴特别重要。即使职业女性上班很辛苦,我依然希望妈妈们能够排除万难多陪伴孩子,多亲多抱,夜晚陪睡,因为夜晚对于任何一个小生命来说都是可怕的,妈妈熟悉的味道和心跳在旁边,对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安全感建立好了,孩子得到了充分、积极的回应,才更有可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发展出完善人格,成为一个容易幸福的人。我们在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很多时候都会回溯到早期陪伴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个时长一旦错过了,再去弥补就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叛逆,偏执,沉默寡言……?别急着给十几岁的孩子贴上人格标签

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许薇建议家长们不妨花点时长系统地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于实在没有时长的父母,许薇引述了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督导、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最应注意的问题,给家长们提供最简洁明了的建议:0-3岁的婴儿,每时每刻关注他(构建安全感);3-6岁的幼儿,诚心诚意陪伴他(乐于探索);6-12岁的小学生,真真切切喜欢他(自我评价);12岁以上的青少年, 实实在在相信他( 自我同一性)

在具体的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上,许薇推荐了两本书:

《孩子,你真棒!》Spencer Johnson(《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著,作者用非常有趣的语言介绍了简单的话术、方法和表格,告诉读者“妈妈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孩子喜欢上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做个好孩子!”

《正面管教》系列,Jane Nelsen著,作者强调“和善而坚定”是和孩子们沟通过程中的两条原则。另外,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有效鼓励和平等尊重,使用积极的“暂停”,正确运用家庭会议和相关表格等工具。

“昨晚召开了第一次有议题有记录的正式家庭会议,诺诺的发言让我对她刮目相看,有事实有目标有条理,最终全家达成共识满足了她的要求。”许薇在最近的朋友圈中分享道。

本文选自《教育家》杂志,原标题为《心理咨询,方法之上是理念》。更多精彩文章,可关注、购买《教育家》杂志,或关注官方微信:光明社教育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