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近日,消费者报道收到多宗关于双十一#太平鸟欺骗消费者#的投诉。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根据爆料称,太平鸟平日某大衣的价格几百元就能购买,但双十一却需要上千元抢购,还有双12当天一千多的衣服到11月12日竟然只要499!

今年的双11似乎格外的欢腾,不仅各个网站、APP几乎都是双11的广告,而且今年的优惠玩法也是非常不透明,不少人称今年的双十一优惠计算方式堪比奥数题。

但是依然拦不住我们买买买!

即使没有强烈的需求也要买!双11像个陷阱,让许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为何我们抑制不住消费冲动?商家又是如何设置心理陷阱让消费者上钩?看心理学专家为您揭开双11背后的套路。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商家埋下 心理陷阱

双11这个原本单纯的“光棍节”可以发展成疯狂购物的日子,最初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代偿心理。在内心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人倾向于从物质层面寻找替代。比如当孩子因为委屈和寂寞哭泣时,家长最爱干的事就是买个东西把孩子哄好。而“光棍节”这个强调情感匮乏的节日显然会增强某些人士进行代偿性填补的欲望,这时狡猾的商家用各种宣传夸大了这一点,并给消费者的代偿性填补指引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方向——网购。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优惠券、抵扣劵是诱饵

当消费者被商家的宣传吸引,打开了购物网站,就一步跨进了商家的推销套路。还没有浏览商品,一张限时优惠券或现金抵扣券就放进了你的账户。和付费时直接满减不同,它实实在在地被你拥有了,如果不在有效期内使用,你将失去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件已经拥有东西的痛苦比得到一件本来不属于自己东西的快乐要强得多,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商家就是利用这一点,争取到了大量排斥吃亏的消费者,让他们开始花时长认真挑选商品,并进一步走进推销套路。

价格错觉让你越陷越深

充斥着信息的页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价格。大脑处理数字信息是非常快速并且下意识的,商家就根据大脑的惯性处理方式设计了各种陷阱,让我们对价格产生错觉。比如“尾数定价法”就利用我们对数字的心理定势,让我们产生99.95元比100.05元便宜很多的感觉,实际只差0.1元。这是因为大脑按阅读的顺序,优先处理了小数点前的数字,99元看起来比100元便宜了许多。

除了对数字的直观感受,我们判断价格高低的另一个途径是对比。原价时,我们和其他相似产品对比价格,打折时,我们和商品原价对比价格。双11的促销价旁一定会放上参考价,就是利用这一点,哪怕我们理智上知道参考价有可能偏高,但心理上依然会感到促销价非常划算。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配套推荐让你停不下来

当消费者终于把一件商品放进购物车,阴险的商家迅速根据其购买记录推荐相关产品。于是消费者在商家的提醒下,有可能发现自己缺的东西更多,比如买了一件裙子发现缺一双鞋,买了一瓶粉底液发现缺一个粉底刷,买了一台高端电脑发现缺一套高端的音响……这种没有得到某些东西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缺,而得到某东西后却不满足,觉得自己缺好多的状态就是“配套效应”,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如果你总是无法抵制商家诱惑,为了不该买但又冲动买了的问题烦恼,那真得学几招防“剁手”,抑制冲动消费。

第一招,建一个购物的“防火墙”。

比如折扣金额低于多少就不能买,或找一个理性的朋友,购物前多问问,又或定下1个月内用不到的东西不买,然后坚持这个标准。

第二招,建立自信。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群青少年在100张单词卡和图片中找出“让我更快乐”的卡片。结果,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会选择“取得好成绩”“和朋友玩滑板”等卡片;而自尊心水平稍低的孩子多选择跟物质有关的卡片,比如iPad、篮球鞋等。越是自信,我们就越能不被物质束缚,买买买的时候就更理性。

心理咨询师给你解读双11的坑,商家是这样给你设置心理陷阱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