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赖,就等于相互伤害

1.

一位女儿带着爸爸妈妈来我的咨询室里咨询,女儿说她的妈妈患了抑郁症。

这位女儿的父亲刚刚退休一年,因为未能顺利接受退休,而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去了距家不远的另外一个城市。他们在那个城市也有自己的房产。女儿也在这一年远嫁北京,离开了父母。

母亲多年来一直在盼望着丈夫退休、女儿成家,这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长陪伴自己。然而,生活的现状和她期待的相差太远。于是母亲渐渐地神情落寞,最终患了抑郁症。

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赖,就等于相互伤害

2.

表面上看,母亲患病的原因,是无法接受家庭成员的变化(因为那些变化并不符合自己的情感期待)。

但从深层心理学分析,这位母亲的抑郁状态和情感依赖有着很大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母亲已经过了很多年自己退休的生活,已经建立了自己在个人状态下平静生活的平衡,即便丈夫退休和女儿结婚对她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也不足以打破她的平衡状态。

这位母亲在治疗过程中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不是我今天病了,他们还都是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根本没人关心我,没人在乎我!我倒要看看他们是不是连我死活都不管!”

她的潜意识动机在这句话当中表露得一览无余。

母亲患抑郁症并不是装的,但她的抑郁也的确是她获得情感的一种手段。初患病的母亲感受到自己丈夫、女儿更多的情感投注,于是她逐步加深了自己的症状体现。

在心理学当中,每一个心理疾病症状背后都是会有获得的,我们称之为“附带获益”。

如果说这位母亲是一名依赖者,那么她的丈夫、女儿就是被依赖者。

在我对父亲、女儿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人对母亲的病患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赖,就等于相互伤害

3.

丈夫对妻子生病表现的状态原本应是焦急、恐惧、无助,我却从他的神态和表述中看到了更多的情绪,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情绪是兴奋。

我对此有一些不理解。询问之后,他很坦诚地告诉我,妻子生病的确让他有兴奋的感觉,因为他每天不用再烦恼自己退休时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用面对自己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的那种失落情绪。每天他在网上查一些有关抑郁的资料,带着妻子奔波在他从网上查到的很多真有名的和伪有名的心理治疗机构当中。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被需要过,虽然他为妻子患病的事情生气,但他感到自己因为退休而产生的苦恼情绪消失了。

女儿对母亲生病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我对女儿说:“我从你对妈妈的态度当中 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绪,就是夸张的关怀。这种夸张好像并不来源于你对母亲健康的担心,更多的好像是一种表演,是为了表现紧张而紧张。”

女儿对此也并不避讳。她说,自己很感谢母亲的这次患病。原来,女儿选择的结婚对象是与母亲的心愿相悖的,女儿对这件事其实有很深的愧疚。她觉得自己辜负了妈妈的期待,也伤害了妈妈的情感。而当妈妈生病的事情出现后,她感到上天给了她一个偿还的机会。所以她会放下新婚丈夫,陪伴母亲辗转于不同的心理治疗机构。在陪伴母亲看病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在逐渐地减少。

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赖,就等于相互伤害

4.

如果说,母亲潜意识中对家人情感的依赖造成了她自己的抑郁状态,那么丈夫、女儿在这种依赖中获得的情感满足就成为母亲抑郁状态日趋严重的推动力。

依赖与被依赖,从来都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很多家长会用示弱的方式来控制成年子女,他们会生病,会对子女故意流露委屈、痛苦的情绪,这样一来,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感就被调动起来,对父母的照顾陪伴、情感的分配也会随之增加。

这就是很多父母呼唤孩子的“诡计”(虽然很多父母在意识层面并没有察觉自己的狡猾)。

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赖,就等于相互伤害

5.

在这里,我想着重指出的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暴力比起来,“爱暴力”的关系中,没有真正的无辜者。

与孩子依赖父母不同,在“爱暴力”中,发生了角色对换,成年的孩子成为被依赖者。这种关系并不能带给依赖的双方任何好处,反而只会让他们身心疲惫,远离真正的生活和幸福。

对根深蒂固的依赖关系,松绑是困难的。

因为,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往往都不能正确地表述这样的关系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面对这样的咨询对象,我通常会使用“确定靶目标”的方式,来帮助她对问题进行认知。确定靶目标,意味着来访者自己必须找到家庭关系当中真正的要害。

亲子关系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无法知晓的,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组成了我们的认识世界基础,这就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这里有一些心理测试题推荐给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柏燕谊,回复“测试”获取免费的心理测试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