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没有经历过,怎么可能理解?!

朋友哭着打电话给我,说是和老公吵架了,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老公宁可天天下班和朋友呆在一起也不愿意早些回家。我问她,难道他不是从你们恋爱开始就一直都这样的吗?她答,是一直都这样。可是,现在我们不是结婚了吗?从前他一个人的时候爱和朋友待在一起,我能够理解,可现在,我理解不了,他是不爱我吗?

没有早些回家就意味着不爱你吗?

记得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一开始就会学习到咨询师的态度:中立性态度,对来访者的困惑与处境表示理解不予以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同时还有那句被心理咨询师奉为圭臬的话:“我理解你的想法。”

你都没有经历过,怎么可能理解?!

在具体的咨询过程中,我一开始也常常用这句金句来回应我的来访者。直到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坐在我的面前,告诉我她想离婚。我淡定地回应:“对于你的这种想法,我能够理解。”没想到的是,听了我这句话,她的情绪立刻就爆发了,她近乎咆哮地对我吼过来:“理解?你能理解什么?你又不是我,你没有经历过,你怎么可能理解!……”

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虽然嘴上说着理解,可我心里真的能理解她吗?如她所说,我不是她,我没有经历过,我怎么可能理解?这句话虽然中立但本身却是苍白无力的。

于是,我将这句话改为了“目前我暂时还不太能够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但我愿意去了解,你愿意告诉我吗?”果然,来访者大多数都能够很配合的告诉我他们的故事。

在每一段关系中,相互的理解都特别重要,也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久处不累的关键所在,而理解,一定是以了解作为前提和基础的。

回到我朋友的身上,她因为老公愿意和朋友社交而不愿意早些回家而吵架。事实上,她的老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在结婚后菜突然发生的,而是一直都有的。她自以为她理解老公婚前是因为寂寞所以选择和朋友相聚,结婚了就不该再有这样的行为了。但事实的真相呢?她老公就是一个社交型的人,这跟结不结婚爱不爱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本能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生存本能,性本能和社交本能。这三大本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每个人的侧重各不相同。比如,我的父辈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生活,他们大多比较节俭,关注现实,这就是生存本能对他们的影响。着重性本能的人,其实非常注重精神生活,追求情感的深度交流,不光对人,对事也是如此,比如某些人对某些事特别执著,宁可砸锅卖铁也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是群居动物,天然自带社交属性,社交型的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舍小家,顾大家”的代表,好比郭靖那句著名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朋友自己是第二种,属于“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类型,她不喜社交,就想着两个人腻歪在一起,自然会对老公的行为颇多怨言。

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她真的能够理解她的老公吗?

我曾在她的婚礼上见过她的婆婆,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因为一点小事絮叨了半天。也曾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听她老公说起过小时候老是挨打,被打到他都怀疑这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亲妈。这样,他把目光转到外界去寻求认同也是顺理成章的吧,因此他的朋友,社交圈特别重要!而这些,是我那个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从小被夸到大的朋友根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你都没有经历过,怎么可能理解?!

我有时问一些圣母心爆棚遭遇渣男的女孩:你明知道他那么烂,怎么当初就愿意了呢?她们往往抬起头一脸无辜:我理解他从前为什么会这样,我相信他会为我改变的!当然,大部分的结局最后都是你跟别人并没什么不一样。他依然是那个渣男,你改变不了他。

为什么?因为他的经历,他的成长环境,他遭遇的人和事,你都没有经历过,你怎么可能理解?当他的行为和你的想法出现偏差的时候,你理解不了,你只会抱怨或者指责!然后呢?然后他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改变?我明明已经改了,可你还是不认同我!……

所以,别动不动说“我理解”,多用“我试着去了解”,毕竟,理解的基础是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