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说:输不起的人,永远赢不了!

心理咨询说:输不起的人,永远赢不了!​​

前两天,陪儿子参加一个课外班开展的亲子游戏活动。与儿子同一组的一位年纪较长,约摸6—7岁的女生,在参加一个游戏时,本已具备较大优势,却在途中不惧出现失误,女生没有想着如何弥补,而是当即哭闹着退场。

一场小小的游戏,主要是考验孩子的协调能力,输赢本身无所谓,只要完成游戏都能得到奖励。

但女生的“玻璃心”让她失去了完成比赛的机会。而当家长不知所措地劝慰时,却又似乎在滋长那种娇矜。

其实,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上进,要追求成功,却很少关注挫折感教育,教育孩子学会怎样面对失败,走出失败。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我们最应该告诉他们的是“输不起的人永远也赢不了!”

1

心理咨询说:输不起的人,永远赢不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

相对于成功的幸运,失败的考验则更加青睐我们。

生活上的沟坎,事业上的不顺,在人生的经历中都往往如影随形。

放眼历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很少有一直顺风顺水,永远与失败失之交臂的人能笑到最后,倒是那些生活越顺遂的人,越容易在一次失败后一蹶不振。

将“屡战屡败”这个成语改写成“屡败屡战”的曾国藩说是最典型的例证。

据史书记载,曾国藩少年时并非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反倒显得木纳拘谨。有野史记载,其少年时期十分愚笨。有天晚上,书房来了小偷,正在翻箱倒柜找东西,恰好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听见脚步声,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特别是有一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他怎么也背不下来。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反复地洗脸然后回到座位上接着背那篇文章。这可苦了床底下的小偷,他本想等曾国藩学一会儿睡觉后,他出来再拿一点东西,然后就走。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炎热的夏天,他在床底下满头是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之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床底下爬出来,来到曾国藩面前,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地下听都听会了。”说完很流利地把曾国藩背了大半夜还没有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

当然笨不是曾国藩身上的亮点,他的亮点是勤奋,刻苦,经得起失败,不但在科举考试,在仕途中的不顺能够坚持下来,即使战败依然坚韧不拔。办团练的初次显身手,曾国藩本想扬眉吐气,但却一败涂地。同僚之中也有看他笑话,奚落他的人,曾国藩也曾羞愧投河,但命不该绝,被部属所救。后来,他知耻而后勇,知败而求胜,终于在屡败屡战后打败了太平军,夺回了金陵城。

2

心理咨询说:输不起的人,永远赢不了!​​

海明威曾借《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但就是打不败它。

许多误读这本书的人,总是想用它解释求胜的决心和追求成功的毅力对人生成功的意义,却很少有人思考失败和挫折对于成功的滋养。

其实,书中那个瘦骨如柴的老人,之所以在风浪和不幸中愈挫愈勇,并不是他求胜的决心拯救了他,而是他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能够在挫败后勇敢地站起来。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战胜,也没有走出生活中的考验和失败,最终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失败和成功都是生活中的一种经历。用佛家历劫的观点来解释,失败是“劫”,成功何尝又不是呢?只是成功的“劫”更加隐密,更加具有迷惑性。许多人或许还记得中学课本中那篇《伤仲永》的课文,许多天资聪颖的人,之所以苗而不秀,并为是命运捉弄,而是他们缺少面对挫折的智慧和勇气。

3

心理咨询说:输不起的人,永远赢不了!

就人生而言,成功不可预期,失败不可避免。对于成功失败,我们很少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看天外云卷云舒”的佛系境界。我们应该知道失败与成功都是人生的经历,酸甜苦辣吸收了都有营养,只有不拒绝每一种滋味,才能营养均衡,笑到最后。

吃“苦”如吃补,最是壮筋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渴求成功,越需要能经得起失败,越需要品尝和转化失败中苦涩的能力。虽然没有人喜欢苦涩的食物,没有人喜欢艰苦的工作,但苦涩的东西也往往有特别的营养和功效,有的清热袪火,有的先苦后甜、让人唇齿留香;失败更是检验人的“试金石”、锻造人的“红炉火”。失败的“苦”是成就事业、强壮筋骨的必备经历。

吃“辣”能提神,最是警醒人。辛辣入口,能让人面红耳赤、汗颜醒脑,最是提振精神。人生难得是诤友。诤友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你的缺点和错误,能用善意提醒,让你正衣冠、修品行;能用辣语辛言,让你出出汗、红红脸。人生在世,难免行差踏错,诱惑面前欣欣然时,最易“见食不见钩”,如果有人扯扯袖子,就能猛然警醒;得意时飘飘然最易自以为是,如果有人辣语批评,就能及时转变,避免乐极生悲。

吃“酸”能强心,最是炼性情。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打天真。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酸楚失意的滋味也常常如影随行。人生的“酸”可以是初衷不被理解、志向不被认可的寂寞,可以是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失意,也可能是经历失败、深受打击的酸楚,还可能是人生意外、事业瓶颈造成的苦痛。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种“酸”最能蚀魂销骨、最能消磨意志,可以让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萎靡不振,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自抛自弃,让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消极避世,但这种“酸”也最考验和磨砺一个人的情商、强健一个人的心灵。善于吮吸“酸楚”中的养分,经历挫折时升华铁一般的信念,坚守本心、不迷失自我、不改变志向,才是成功需要的物质;他人误解、人生失意时,清贫自守,不媚俗、不消沉、不放弃,才能等到机遇,赢得转机;不幸降临时,坦然面对、愈挫愈勇。

吃“甜”当有度,礼让莫争先。“甜”的滋味人人喜爱,也是许多食物中能直接转化成营养和能量的成分,因而许多人求之若渴、嗜之如命、奋勇争先。殊不知“甜”既养人,也“腻”人,贪图太多增加内脏的负担,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就人生和事业而言,许多人都对能尝到“甜头”的事趋之若鹜,渴望每一项工作都能少苦多甜。但吮吸“甜”里的养分,还需多重过程、少重结果。增强事业进取心、学习求知欲,尽可能追求“甜”,时时处处体现担当,但又不为“甜头”遮望眼、总想着把好事往自己身上“划拉”。

作者:郝东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