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最近有个很有趣的朋友,和我就心理咨询是否是商业行为进行了讨论。

他的观点可能也代表着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心理咨询就是商业行为,无论你有没有做公益,是否在传播有价值的心理学知识,只要有收费,那你的一切都是商业手段,都是为商业服务的。很明显,这种观点是在以偏概全,绝对化思考。

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我们决不能否认,任何一个行业,完全没有商业模式的运作,很难被社会广泛了解和接受,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但是对于知识的传播,对于文化、教育、医疗等,如果仅仅把它们看成是商业,是为了谋利,就会陷入灾难。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也许有人认为我在危言耸听。我恳请诸君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我们就以医疗来举例:在我们国家30年前,病人和医生绝对是不对等的关系:因为病人不懂医学的专业知识,进了医院,要完全依赖一个医生的水平和医德来决定一切,所以病人会巴结医生,这是由知识的不对等造成。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病人主动或被动送红包给医生,才会有少数医生索要红包的现象。

但是大家也知道任何不对等关系背后都压抑着情绪,等到酝酿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医疗改革之后,第三方支付,医院科室承包,个别科室自负盈亏,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可能工资都发不下来。于是,医生就从药品,器械回扣,从各项检查,从收取红包作为收入补偿。这是医院商业化模式的运行尝试:一切以金钱为目标。

医闹作为一个畸形,病态产物出现了,看起来是在为弱势的患者群体挣得权利,维护利益,但事实上,是把医患关系演变成了对立和分裂的关系,再加上一些媒体舆论的误导,网上有那么多伤医,辱医,甚至杀害医生护士的恶性事件被曝光等,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对医务人员的批评和指责,而这些都让辛辛苦苦战斗在临床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心寒,甚至他们死都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学医了。于是,病人更需要医生,医生却在惧怕病人,更多的人不愿从医。到底谁受益了呢?答案是:没有人!

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在医院商业化的背景下,那么病人真的得到了好处吗?并没有!为了自保,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医生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检查,不敢轻易下结论。病人呢?只能花费更多的金钱和等待诊断的时长,同时还有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的煎熬!

医学和心理学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行业,医学主要是负责生理,心理学主管人的心理。

医院有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的使命,是白衣天使,这是医院之所以存在的人文精神,是文化内涵。没有这些,或者抹杀掉这些,只强调经济利益和商业行为,把生存的责任完全推到广大的医务人员身上,医院就会变成人间地狱!

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同样的,心理咨询,心理学,就像是抚平创伤的温柔的手,安抚整个人类社会的焦虑和苦难,培养出良好的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让人生重新创造出新的意义,活的更有质量,更能够适应社会。

收费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个行业的价值体现。其中的商业因素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普及被大众了解和使用。就像学校,上学交学费,有谁会觉得这是商业行为吗?就是因为教育里的人文关怀精神,让每个接受教育的人得到更多知识的滋养。

所以,回归主题,心理咨询收费,不仅是咨询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同样也是来访者改变自我,成长自我的价值体现,但不能仅仅看成是做生意,拉客户。如果有谁这么去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工作,ta一定是无法胜任的,因为失掉了这个行业得以存在的内涵和精神。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咨询师对自己的人格进行重新的锻造,这是个艰苦的过程,并且陪伴来访者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只看到钱的咨询师是无法完成这个神圣使命的!

同样如果你仅仅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的话,你也注定无法从心理咨询中获益,得到你想要的成长的,你也无法从痛苦当中真正解脱出来。

心理咨询=做生意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