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抄袭”谈起:《那年我五岁》、《马桥词典》以及其它

本文首发于合肥鱼树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www.yushuxinli.com),版权归鱼树心理所有,禁止转载。

最近汪峰出了一首新歌,叫做《那年我五岁》,这个歌收获了不少差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再次涉嫌“抄袭”。

汪峰抄袭是有前科的,就是那首《勇敢的心》,涉嫌抄袭Simple Plan的《Crazy》。我听了一下,旋律相似度确实很高,尤其是副歌部分。汪峰本人对此有个解释,就是听过的歌太多了,所以创作的时候不小心用到了听到过的旋律,但是自己并不知情。这个解释是能够说得通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勇敢的心》从旋律上说确实是太接近《Crazy》了,虽然主歌部分是汪峰自己的旋律,但是总的说来《勇敢的心》还是更接近于翻唱《Crazy》,因为翻唱往往也是一种再创作,和原作有所区别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加拿大的Cowboy Junkies就翻唱了许巍的《我的秋天》和左小祖咒《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编曲和演唱和原作都有很大不同,但是人家明确说了是翻唱,不会在作曲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在《勇敢的心》这首歌上,汪峰确实是翻船了。

从“抄袭”谈起:《那年我五岁》、《马桥词典》以及其它

那么,《那年我五岁》也是抄袭吗?还是老办法,我先去听去看,然后再下结论。这回主要是歌词上的问题,旋律我听了,和Lukas Graham的《7 Years》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歌词确实是一个套路,都使用“那年我xx岁,妈妈(爸爸)对我说……”这样的句式来诉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过句式虽然相同,个人经历确是不一样的,而且汪峰自己也说了,就是因为听了《7 Years》很有感触,才决定写这个《那年我五岁》的。如此看来,批评这首歌抄袭可能就有些没抓住重点了。如果要批评,完全可以批评这个歌旋律上缺少突破,或者批评它编曲时塞进去的东西太多,导致太过冗长。

从“抄袭”谈起:《那年我五岁》、《马桥词典》以及其它

我又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看了以后我是相当喜欢啊,但是网上却有很多指责此书“抄袭”《哈扎尔辞典》的言论。我有些失望,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喜欢的作家,难道只是干点抄袭的勾当?不过我也对此表示怀疑,一本写知青经历的书怎么可能是抄国外的作品?于是还是一贯的做法,我找来了《哈扎尔辞典》,这个书我也很喜欢,不过由于对东欧文化以及宗教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所以也就是是随便看看,但是不管怎么样,起码可以下结论了,说《马桥词典》抄袭实在是无稽之谈,怎么不说他抄袭了《汉语成语大词典》啊

从“抄袭”谈起:《那年我五岁》、《马桥词典》以及其它

其实这里所谓的抄袭和上面提到的《那年我五岁》类似,只是使用了类似的创作形式,即《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都是词典体的文学作品。如果这也算抄袭,那文章就不用再写了,毕竟“天下文章一大抄”;另外古代的诗词也都是抄袭的了,因为有固定的格律或曲牌。

从“抄袭”谈起:《那年我五岁》、《马桥词典》以及其它

其实在这里讲道理是有点多余的,因为重点根本不在这里。上文提到的那些批评者,他们的重点只是在“喷”。对了,相对于“批评者”,也许叫他们“喷子”才是更合适的。其实在喷子里面,他们已经算是相当文明的了,毕竟只是指责人家抄袭而已。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这里面所包含的强烈的攻击性,因为对于歌手或作家来说,恐怕没有比指责他抄袭更能刺激到他的了。其实如果花十分钟把歌听一下,或者花一两天把书看一下,就不会纠结于所谓的抄袭了,当然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喷子们是绝对不会花这个时长的,他们只是借此来输出一点情绪而已,但是他们也就只能得到这一点点口舌之快了,然后他们再伺机而动,等待下一个“喷点”。网络是喷子们绝佳的舞台,毕竟动动键盘不需要什么成本而且谁也不知道你是谁,也就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过网络也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文提到的《马桥词典》“抄袭”事件就是发生在网络兴起之前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初中音乐课上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们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闲谈了一段,提到刘欢的《千万次的问》,他说:“我听到最后怎么就那么耳熟呢,不就是《自新大陆交响曲》吗?”说这话的时候,我能听出他语气中的不屑。后来我听了《自新大陆交响曲》,发现《千万次的问》确实是用《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四乐章开头的一个旋律结尾的。不过,作为《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用《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旋律结尾,难道不正是高明之处吗?音乐老师为什么对此有意见呢?我想也不难理解,当时学校里只注重应试教育,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应该是缺少受重视的感觉吧,情绪自然会多一些。所以呢,那些批评韩少功抄袭的人(他们自己也是作家),可能只是对他们自己的事业感到不满吧。

我又想起荣格在自传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花了很大精力写出了一篇出色的文章,结果老师二话不说,直接认定他是抄袭的,这件事情让荣格很是受伤。原来荣格以前的文章确实没有这么好,因为他对以前那些题目不感兴趣,所以也就没有花太多精力去写,结果老师认定他的能力就是那样了,当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写出好文章以后,老师不做任何调查,直接就把他否定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吧。前面提到的汪峰抄袭事件也是类似的,有些人的逻辑就是:你的《勇敢的心》是抄的,所以其它的歌也是抄的。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各种事件的旁观者,我想我们不能能因为某某教授、某某评论家说《马桥词典》抄袭了,就认为《马桥词典》抄袭了,如果没有时长去看《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我们至少可以先保持中立。我们当然也要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生活或事业不如意而攻击别人。

不管什么时候,自己做判断都是最重要的。被别人的观点左右,我们只能沦为“乌合之众”;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我们就成了迁怒于别人的人。

这篇文章谈到这么多关于“抄袭”的事情其实有点巧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攻击性,也就是对别人的极端否定。前面提到的被否定的对象都是公众人物,但是实际上类似的否定(当然不限于“抄袭”了)也是经常发生在夫妇之间,亲子之间的,并且带来巨大的伤害。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本来是最亲近的人,但是正真能做到互相了解的却不多。了解一个人比批判一个人要困难得多,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在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及让别人了解自己等方面多做出一点努力,我们就会让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的生活都轻松许多。

本文首发于合肥鱼树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www.yushuxinli.com),版权归鱼树心理所有,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