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理咨询里的“面质”

谈谈心理咨询里的“面质”

面质(confrontation),是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咨询师理解到来访者言行里的不一致,并指出这个表现,以促进来访者反思性自我的发展。比如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反复表达自己内心非常孤独,很渴望被爱,然而咨询师却发现他经常都在拒绝别人向他示好。于是咨询师就向来访者指出这个不一致的地方,引发来访者的自我反思,经由反思对自己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内在的修复和成长。

在有些咨询的流派里,面质又称为对质、对抗、质疑等。

作为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我个人不太喜欢“面质”这个词。因为它让我觉得,好像咨询师很有权力去质问似的,而来访者在这个关系里显得很弱势,很被动,如果他无意间表现出了不一致性,就像被认为犯了错误似的。

我更喜欢用“呈现”这个中立的词。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某个部分的不一致,然后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向来访者呈现这个部分。然而,呈现什么,如何呈现,呈现到什么程度,就需要咨询师基于自己的仔细评估,来作出专业的干预。

但是由于“面质”这个词,较多出现于各种精神分析著作,所以下文有些地方会继续沿用这个概念。

首先是时机的评估。在咨询的早期阶段,咨询关系尚未建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并且相当一部分来访者尚未进入咨询状态,还没有掌握使用心理咨询的要领。此时咨询师要做的是多倾听,多了解,给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去表达。所以此时并不适合面质来访者,哪怕他真的有表现出不一致的地方。面质,就像咨询师主动拉着来访者来照镜子,还是蛮有力量的干预方式,如果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去照镜子,就可能会被镜子里的自己“惊吓”到。

另一个关于时机的问题就是,咨询进行了一段时长,咨询关系也已经建立得很好,来访者也已经懂得如何使用心理咨询,可是来访者的自尊感非常脆弱,那么咨询师在指出来访者的不一致性时,也需要非常谨慎。避免来访者把咨询师的反馈理解为对他们的贬低和攻击。

所以,当咨询师要向来访者呈现他们的不一致时,需要视乎咨询阶段、咨询关系和来访者的个人特点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其次是咨询师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上面的例子里(来访者渴望爱,可是却拒绝别人的示好),当咨询师要向来访者呈现这个矛盾性时,要能够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温和地表达这个部分。比如:嗯,记得你以前说过你很孤独,特别渴望有人来爱你。可是我刚才也听到你在告诉我,当那个女孩说要帮你做那件事时,你好像觉得她的做法有些唐突,让你感觉不太舒服。你好像并不喜欢她这样做。

而不是说:你明明说你很孤独的呀,你想要有人来爱你,可是那个女孩要帮你时,你却拒绝了人家啊。

前者只是中立地温和地呈现,而后者却带着一种批评的意味。前者一直用“好像”,似乎在等着来访者来反馈他的体验,等着跟来访者来核对。而后者却用一种肯定的语气,似乎在说着来访者就是那样的,你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很明显前者更能有助于引发来访者的自我反思,而后者却可能让来访者陷入沮丧里,导致自由联想和自我探索的中断。

最后是咨询师自己的感觉。有的时候咨询师可能看到了来访者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然而咨询师感觉还没有准备好要跟来访者讨论这个部分,那么咨询师也可以选择先不讨论。然后把这个“没有准备好”的感觉放在心里感受一下,理解一下自己为何还没有准备好,这跟来访者的什么有关系。直至咨询师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去跟来访者在这个不一致的部分来工作。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同行,你是否有关于“面质”这个话题的分享呢?如果你是来访者,你是否有被面质的体验可以分享呢?如果你二者都不是,那么你是否对“面质”这个话题感到好奇,想和我们进行更多交流呢?无论你是哪一位,都欢迎你来留言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