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前段时长,我在知名媒体人,财新传媒常务副总编张进老师建立的“渡过”公众号读者群里举行了一次线上讲座,主题是“青少年抑郁症、双相的特点与治疗”。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一张进

在更早的时候,我在“渡过”公众号里以专栏作者的身份,写了不少专业文章,与读者分享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经验与案例。

在讲座和专栏文章里,我经常提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技术,并一再强调它们的高效。并提出了关于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治疗的独特看法。

对于以上内容,一些患者、家属和精神心理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疑问,或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把以上内容解释清楚,也可能是出于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一。

总之,有碰撞才有火花,有讨论才有进步,我非常高兴大家跟我进行深入交流。借此机会,我根据相关人士提出的疑问和看法再作进一步解释。

全文较长,为便于阅读,我将其分为了两篇,这是第一篇。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技术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技术可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深度催眠,二是程序植入。前者说的是治疗时患者的状态,后者则强调在那个状态下对患者所作的处理。

这里说的催眠,比一般的医生理解的催眠更加深入。我曾经跟随几位有名的催眠师学习过催眠的技术,包括台湾的蔡仲淮老师和黄大一老师,美国的汤姆·史立福(Tom Sliver),还看过很多被誉为“现代催眠学之父”——艾瑞克森的书籍。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何日辉与汤姆·史立福共进晚餐

我非常崇拜艾瑞克森,他的催眠治疗非常高效,简直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可是,一般人是无法达到他那种境界的,包括我在内。但是,经过那么多年的临床积累,我的催眠技术也达到了比较纯熟的地步。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米尔顿·艾瑞克森

而“程度植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下文简称为“元认知”)。元认知是我国金洪源教授首创的理论和技术,我曾经跟随他学习过3次。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元认知创始人一金洪源

元认知提出了情绪影响思维的观点,还提出了“条件性情绪反应(SER)”,即特定的情景或者刺激能使个体产生特定情绪,这种情绪会导致患者作出特定的思维行为反应。

目前流行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认知在前,情绪在后,着眼于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来改变情绪。但元认知则提出,在一些情况下,是情绪在前、认知在后,所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可以从情绪和处理SER入手。

我认为,这是开创性的理论,虽然也有人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说法,但可能从来没有一种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会在情绪和条件性情绪反应上有那么深入的、透彻的理解,更没有就此提出系统化理论和干预技术。

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对脑科学有所理解的临床医生,我把元认知的这套理论理解为发生外来刺激时,大脑反应“长路径”和“短路径”的差异。把患者不健康的条件反射(包括条件性情绪反应)理解为“病理性的条件反射”。这跟元认知的意思类似,但含义更广泛一些。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大脑的长路径与短路径

金教授更大的贡献在于,他不但提出了完整的元认知理论,还根据理论整合了一些心理干预上的方法,最后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便于复制的,可学习掌握的操作方法。

所以,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其实是整合了催眠和元认知的一种技术,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深度催眠下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但是,经过我多年的实践和调整,我目前所使用的程序植入已经不完全是我一开始学习的元认知了。

金教授一直强调,元认知是在放松状态下而非深度催眠下进行的,也反对在潜意识植入负性情绪的。但在临床中,我还是加入了催眠、负性情绪的植入和整合厌恶疗法等,并且发现效果很好。

所以,在不影响元认知的纯粹性的考虑下,我将这一套我修改过的技术重新命名为“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术(PITDH)”,并强调深度催眠下进行处理,更高效,也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植入负性情绪,尤其是对于成瘾性疾病患者。

该技术的大致的原理是,把个体带到深度催眠)的状态下(非常放松,高度专注),再高度针对特定的情景对其植入健康的情绪和想法。

此外,我们最常用的技术还有“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或者修复”,这一门技术与元认知则没什么关联,主要整合的是深度催眠和其它修复心理创伤的技术,并不断迭代发展。在对待心理创伤修复上,这种技术比元认知更高效,比一般地催眠治疗更高效。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跟心理咨询里的催眠、放松暗示等技术是相似的吗?

很多心理咨询师学习过催眠技术,把人带到催眠状态并不难,关键在于进入状态后,到底要做什么。

在传统的催眠里,有一个叫“下心锚”(又叫“种心锚”或“设置心锚”)的环节,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也是植入一个条件反射。

可是,传统的催眠理论和技术对“下心锚”都不够重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也不够到位和透彻,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意识去创造有针对性的“下心锚”。因此,这种方法仍然比较低效。

而一般的“暗示”技术也是比较浅层的,比如先让个体放松或进入催眠状态,再暗示其“下次学习的时候,你会感到非常开心”,等等。这种暗示是比较空泛的,缺乏针对性的,临床效果也欠佳。

在一般心理咨询中,传统的催眠和暗示技术对于精神正常、只是有心理冲突的来访者而言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而言,不是完全没有作用,但效率很低。

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被“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拉了一个世纪?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场景

元认知就不一样了,在理论层面上,其对患者的情绪性条件反应的运作机制了解得十分透彻,再据此制订出一套精准的,非常有针对性的方法,切中疾病的要害。

而结合元认知等技术的基础上,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更高效。

所以,我并不认为元认知、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和创伤修复是普通、常见的心理咨询技术。这些技术有更高的理论角度,用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也更有针对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