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学即心理学 之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即 我可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的自信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围绕“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有很复杂的研究体系,但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抓住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即是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从愿望实现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韧性与毅力,增加自我效能感。

举个例子, 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会爬了,这个时候当他想要一样玩具的时候,是父母帮他拿过来好,还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过去拿? 即使爬行的过程中需要穿越一些小障碍? 当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育儿学即心理学 之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扮演鼓励,支持的角色,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意愿的时候, 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即使失败,父母也应该把这个当成一次尝试,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任由失败带来受挫感。

这里有几个要点:

1. 尊重孩子的意愿

2. 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愿望,而不是通过父母的帮助。

3. 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持“抱持”态度,即成功时给与鼓励, 失败时给与支持。

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越早越好。原因很简单,孩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越小的孩子所经历的失败现实意义越小, 反之,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回到前面的例子, 8个月大的孩子自己爬行去取玩具的成功率比小学生考试拿第一的概率大许多, 当然成功的体验越多越容易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一心专栏:关注育儿,女性成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