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那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显然,这句话表述是不准确的,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会在心底认可这句话么?从心理学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面对弱者,我们肆无忌惮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人类情感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人类在面对弱者时,心理防御会大大降低,此时,更容易暴露出内心的本质。面对强者,大家总能小心翼翼的审查自己的言辞。而对弱者的断语?似乎从来不需要什么思考和顾忌。

对强者下断语,很多时候是一种内心勇气。而对弱者下断语,往往会展现我们内心的戾气。

2.认知偏见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自身能力性格有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处境不佳。但如果一个人处境不佳,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导致他的能力性格发生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因谁是果?如果你的心中认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自身问题就是因,如果你不认同,自身问题就是果。

究竟是环境影响了人的心理,还是人的内心造就了现在的环境,谁也说不清楚。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人类情感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恐惧

你又没有想过,如果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处,那么,为什么他会可怜?这个问题只要细细想一下,就会非常恐怖。

我们历来的道德观是有因才有果,善恶必有报。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正义的,这就表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好人应该受到奖赏。

这是人类都有的潜意识中的信念。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受到“惩罚”(可怜的事情),却没有看到他的“可恨”之处,就会陷入一种信念的冲突,我们的心理状态会失衡,会焦虑,甚至会恐惧: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仍然会变得可怜?

于是,我们的心理就会努力逃避这个实事,用最简单的方法:武断地推定这个人一定是有可恨之处。

据心理学家研究,越是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越容易指责被害者。通过扭曲被害者的形象,来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并巩固自身的安全感。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人类情感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结语:对于大多数因为意外收到伤害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适用的,用“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可是人类心理的天性就造成了,我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但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你了解这个心理作用时,它就不会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会停下对他们的批评,变成关怀和接纳。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人类情感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