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1、烟雾弥漫的房间

这是一个测试个人在集体中的反应的实验,测试者首先邀请每个被测试者独自在一个房间里回答问卷,然后朝着房间里放烟雾,

在被测试者独自呆在房间里的时候,75%的被测试者都在两分钟之内马上注意到烟雾的存在,并且把情况进行了报告。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然而,当受访者被安排在两名演员中间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的时候,由于房间里还有其他人,所以只有10%的受访者主动报告了烟雾的存在,大部分人都是一边专心填问卷,一边掩着口鼻,试图用手把浓烟挥走。

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在人群之中,对于紧急情况的反应可能会变得很慢,甚至会没有反应。我们依赖别人的反应,甚至会忽略自己的本能,他人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你的不作为,不要总是假定别人会挺身而出,因为说不定其他人也在等着你先开始行动

2、汽车碰撞实验

Loftus和Palmer在1974年的经典研究中,给两组受访者观看了同样一部交通事故的短片,之后心理学家发现了受访者对车速的估计会因为提问者使用了不同的问句(仅仅是一个词的改变)而出现显著性的差异。

例如,被问到“当汽车撞毁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我们姑且称之为“撞毁组”)的人估计的车速显著高于被问到“当汽车碰撞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同理,我们称之为“碰撞”组)的人。“碰撞”组对于车速的估计平均值为每小时31.8公里,而“撞毁”组的受访者对这一数字的估计平均值则叨叨了每小时40.8公里。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另外,一周之后,“撞毁”组和“碰撞”组的两队人马回来,被问起是否在短片中看到了碎玻璃。事实上本无碎玻璃,“撞毁”组中居然有32%的人声称看到了碎玻璃,相比于“碰撞”组的14%,错误记忆的现象明显提升。

这个实验说明,法庭上目击者的证言,很有可能因为律师或者检察官的提问方式和一句措辞而产生改变,甚至会对目击者造成心理诱导,促使他们说出自己没见到的事情

3、罗伯斯山洞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21位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个实验的被试。

在这个旅行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正是这两个小组构成了Sherif研究两组人之间如何产生偏见和冲突的基础。

当孩子们到达的时候,他们住进了单独的小屋里。而且在第一个星期中,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组人的存在。

第二个星期,科学家开始想办法让两个队伍分别知道还有另外一组孩子的存在,之后的一段时长里,这两个队伍就开始产生了团队之间的矛盾,在一系列的比赛之中,矛盾逐渐激化,他们之间的敌意和攻击性都大幅度提高了。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第三个星期,实验者创造了一些条件,让两个队伍的孩子共同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共同解决水源被破坏的问题,共同筹钱去看一场电影等等,两个小组因为这些合作,而解除了彼此的敌意,重新和解。

这个实验说明了不同团体间如何才能得到和解,和平之树如何才能繁茂。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更高一级的、延伸到团体的界线以外的目标的聚焦。

4、米尔格兰姆实验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兰姆进行了一次关于权威服从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他组装了一台假的电击器,征来数百名受试人员执行电击,并安排一名演员担任接受电击者。

受试人员被要求扮演老师的角色,演员则扮演学生,每当这个演员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米尔格兰姆就要求受试者电击学生。随着电流一步步加大,这名演员先是假装痛苦呻吟,后来则不再出声装死。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大部分受试者都遵守了权威的命令,尽管他们被事先告知到达某强度的电流甚至足以致命,机器最高的电压为450伏,但最终还是有超过65%的受试者对演员使用了450伏的最高电压。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个人会服从指令进行破坏,人格类型的影响远远不及外在情境。对于纳粹军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当时流行的解释是条顿民族是一个倾向于服从权威指令的“权威性人格”占主导的民族,而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则对这个解释提出了挑战。

这项实验揭露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表现出的愚蠢与麻木,并指出了人们想象的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普通人很可能会遵从权威人物的命令,甚至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从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看,对于权威的顺服是根深蒂固的。

5、不倒翁实验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不倒翁实验,他把孩子设置成了三个组,第一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对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第三个是对照组,不给看成年人的示范。

结果表明,看到成年人对不倒翁施暴的一组,更容易在接触到不倒翁的时候显示出暴力倾向。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来源于模仿,而不是内部基因。

6、哈洛的猴子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想研究母亲对健康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猕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隔离和分离如何影响后半生的主题。哈洛猴子实验最终强化了母子结合的重要性。

Harlow在出生后6-12小时内将婴儿猴子从生殖母亲中分离出来。然后,他把这些婴儿放在一个无生命的“代理”母亲的托儿所里 – 一个用重金属丝网做的,另一个用软布包裹的木头制成。两个代理母亲都是一样的大小,然而丝网妈妈没有任何柔软的表面,而布妈妈摸起来很柔软,显得很可爱。

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替代品都与婴儿猴子放在一起,所以婴儿将有一个“选择”去哪儿。两个替代者都能够为婴儿提供奶水。在第二个实验中,将幼猴分成两组(丝网或毛巾布),小猴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史上最著名的6个心理学实验,深刻揭露人性,细思恐极!

经过一段时长的观察后发现,即使婴儿从钢丝母亲那里接受了营养,他们仍然花费更多的时长与毛巾母亲亲密接触。这表明母婴之间的纽带并不完全取决于前者是否能够满足后者的生理需求。

此外,第二次实验的结果显示,虽然两组的婴儿从母亲那里消耗了相同数量的奶,但是与毛巾布母亲一起长大的婴儿表现出情感依恋,并且当呈现压力时被认为是正常行为变量。每当他们感到受到威胁时,他们会靠近毛巾布母亲拥抱,直到平静下来。

丝网母亲的结果是相反的。他们对同样的刺激做出了相当不同的反应:把自己扔在地板上,来回晃动,显然没有去寻求丝网母亲的安慰。

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人类有最原始的动物本能,但也有最捉摸不透的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