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结果总是积极的

大家有没有感觉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似乎天生就是悲观者。他们惯用的口头禅就是“我这次考得很差”“这件工作我完不成”。

结果就是考了前几名,工作也完成得不错。

问他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习惯在事情开始之前做好plan A ,plan B…,不然我会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然后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这类人就是所谓的“防御性悲观者”。

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结果总是积极的

防御性悲观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在过去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

这种心态非常普遍。在日本,27%的日本民众对未来五年感到悲观,日本也被称为世界上对前景感觉最暗淡的国家。当时数据后面附带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区区只有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国却一直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呢?结合今天讲的主题想想可以得出一种答案:日本这个国家始终讲求做人的谦逊卑微,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自然会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就是防御性悲观。危机感让日本人做事始终是提前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再反复思考,想尽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再倾尽全力去完成,所以即使他们整个国家都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可是国家的整体实力依旧很强,依旧是小国成功的典范。

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结果总是积极的

成就水平不相上下,那防御性悲观跟乐观的不同点在哪呢?

举个例子,如果说防御性悲观的我在1号被通知5号就要完成一个方案的策划,结果到了5号,我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那我就可以解释说“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长,我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因为防御性悲观者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就是假设一个前提,然后与好的方向进行比较,进而让自己产生负性情绪,但是他们会将焦虑转化为动力,使自己获得更多自我控制感,然后就勤奋努力就好了。所以像上面例子一样,我在内心中因为时长紧迫而感到焦虑,但是我却明白自己一旦被给予更多的时长就能够完成的很好,所以面对下次任务,我不会惧怕或是悲观,而是在有限的时长内完成得更出色。

而乐观主义的人则相反,采取的是下行反事实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比差”。

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结果总是积极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随便告诉一个成绩总是很好却还是很拼命的人,让他们放下脚步,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因为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焦虑水平进而会导致成绩明显下滑,自我价值感降低,焦虑痛苦不堪,所以防御性悲观者的成功是有条件的。

防御性悲观并不等同于悲观,因此你身边的他还是会不断取得成功,但是作为他的好朋友要知道,他时常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当的相互分享喜悦吧。毕竟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改变自己不适当的方面,进而完善自我。

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结果总是积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