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经典三例之一

个体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经典三例之一

在参加演讲俱乐部的线下活动之余,我还参加了同一个组织的线上每天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我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长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从2017年10月3日开始到11月20日截止,49天,每天3分钟,总共说的时长也有两个半小时了。

我是这样开头的,对整本书做个简介:

大家好,今天开始读一本新书,名字叫做《被讨厌的勇气》,讲的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很有特点,它是用对话体来写作的,用了两个人物,一个叫青年一个叫哲人,他们之间的辩论来阐述一些观点。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都是日本人。其中一位古贺史健是非常擅长写对话体的一个作家,另外一位岸见一郎是阿德勒的心理学在日本的一个推广人,所以写的内容很有深度。我的感觉是读完非常震撼,所以来跟大家做一个分析。

这篇文章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我想介绍一下这本书中讲到阿德勒心理学如何在实际运用的最有意思的三个案例之一——“闲居在家”。(第二个案例“脸红恐惧症”、第三个案例“口吃者的窘境”我们后面再说。)

“闲居在家”

青年对哲人提出一个质疑,说:人可以改变这个观点他不同意,因为虽然人人都期待改变,但是却很难改变,而且很多人被宣扬可以改变人的新兴宗教和怪异的自我启发课程所骗了。

而且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一个的案例,青年的一个朋友,是多年躲在自己房间中的一个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但是呢只要一踏出房门,会马上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所以,青年和哲人根据这个案例,开始了一番论战。

(1)第一回合 目的论

哲人说,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青年说:啊?

哲人说: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的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会制造出不安和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个叫做目的论。

青年说:您是在开玩笑吧?您是说他自己制造出不安和恐惧了?那么,先生也就是说我的朋友在装病咯?

哲人说: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受到的不安和恐惧是真实的,有时候他还可能被剧烈的头痛和猛烈地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

(2)第二回合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青年和哲人继续就青年的一个朋友闭居在家做了讨论。

哲人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引用了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一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所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我们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从经历中赋予的意义。

青年提出质疑:难道是我的朋友自己乐意把自己关在房间的吗?他肯定不是主动选择的,是被迫选择的啊。

哲人恰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对青年说:假如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受到了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那么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想呢?

青年说:那当然会担心啦,如何能让他回归社会,如何能令其振奋精神,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同时也一定会想法设法地帮助他回归社会。

哲人说:问题就在这里,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样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了,而且还得到父母小心翼翼地照顾。而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的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态。

读完了这一部分,哲人观点非常犀利,他点出了这位朋友幽闭在家的原因,并且指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目的论,每个人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3)案例小结

“闲居在家”这个案例在整本书中反复出现,因为它确实是太典型了。闲居在家的人本身的思维误区、他的朋友也就是青年的思维误区以及他父母的思维误区,为了说明阿德勒的一个核心观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不纠结于原因而去寻找目的——这是他与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区别。

读了阿德勒的很多观点,会发现他其实挺乐观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想怎么做能解决它。比如家庭关系不好、外貌有缺点、以前被欺负了、有性格弱点等,这些都没关系,只需要自己用“有勇气”的方式想明白,不影响未来,坦坦荡荡地活着、进步着,就能达到他理解的幸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