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心理界限的家,孩子是情绪勒索的牺牲品!

家庭成员各有角色,当夫妻的角色失衡,孩子很容易成为其中一方的情绪勒索对象。建立起心理界限,格外重要。

缺乏心理界限的家,孩子是情绪勒索的牺牲品!

不晓得你有没有这种经验,从小到大不管你再怎么努力表现,用功念书争取好成绩、或是认真工作求取成就,爸妈从不肯正面肯定你,只会不断地泼你冷水,要你别太骄傲。你不停地追,希望他们看见你的好,但是他们似乎只在意自己的苦闷,无法理解你的苦衷。

父母失和 与母亲同一阵线

从研熙小时候开始,她的父母总为了钱吵架,每回争执结束,爸爸就会跑出去喝酒、四处游荡,妈妈则是会躲进她房间,开始哭诉自己遇人不淑、天生命苦,才会嫁给这种人,最后拉著研熙说:「你那没有用的爸爸,我是不可能再依靠了。你一定要认真念书,妈妈将来就指望你了。」

抱怨的话听多了,研熙也开始讨厌爸爸,把爸爸当做陌生人,故意不理睬、不互动,惹得爸爸更为生气,常常借酒装疯,出言不逊。研熙受够了爸爸的无理取闹,发誓将来长大,一定要赚很多钱,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就这样研熙硬生生把自己卡进父母的婚姻关系中,渐渐地和母亲同盟、父亲疏离,把家庭的重担揽在自己身上。

不管研熙做得再多,妈妈的抱怨从来就没有减少。小时候,研熙考完试,兴冲冲地拿著一百分考卷回家,想让妈妈开心,结果妈妈非但没有讚美她,反而酸言酸语:「会念书又怎样,将来嫁人,还不是只能在家裡做牛做马。」让研熙非常挫折。

长大之后,研熙努力工作,存钱带著妈妈出国度假,结果妈妈一路嫌东嫌西,批评她浪费钱。研熙试遍各种方法,始终无法让母亲觉得满意。每次回家,妈妈只会一直找她碎唸爸爸又干了什么好事、不事生产,整天只会出一张嘴说大话、菜煮了不合胃口,还会挑三拣四,一定是上辈子欠他太多,这辈子才会这么辛苦。

母亲的情绪勒索

不管研熙怎么苦劝、开导,甚至劝他们既然在一起这么痛苦,乾脆离婚,眼不见为淨。妈妈总是有一套自己的说词,否决研熙的提议,说她太自私,没有考虑过妈妈的处境。

研熙若表现得不耐烦,或是试图制止妈妈吐苦水,妈妈就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得这么大,不找你说,我找谁。」或是:「翅膀硬了,就不要妈妈了。」让研熙觉得愧疚,怎么连听妈妈说话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到。

后来,研熙觉得累了,不想再管爸妈的婚姻问题,决定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不论她带什么样的男朋友回家,妈妈总是说:「这个男人配不上你,你不要被甜言蜜语给骗了。」

有一次,研熙受不了,对著母亲吼:「我怎么挑,你都有意见,到底谈恋爱的人是你,还是我?」

母亲有些讶异,一直对她百依百顺的研熙竟然会忤逆她,很害怕女儿会像丈夫一样冷落她,口气便不再那么强硬,略显示弱地说:「我只是好心提醒你,不要步上我的后尘,嫁一个没前途的男人,到最后吃苦的人是你。你真要嫁,我也拦不住你。」

即使知道这些话有毒、不全然是真的,研熙就是无法违逆母亲的意思,选择自己所爱的人。只要妈妈不点头,她就不会跟对方继续来往。以至于她一再地错过适合的对象,也错失了适婚的年龄。最后,遂了她母亲的心愿,终生不婚,成为妈妈唯一的依靠。一句:「妈妈只剩下你了,你千万别让我失望。」成为研熙丢不掉的包袱。

失去功能的配偶 孩子成为情绪替代品

透过这个例子,你可以很清楚得看见,一个失功能的丈夫是怎么造就一个寂寞的妈妈、一个痛苦的孩子,以及一整个失衡的家庭。

从家庭治疗学派的观点来看,研熙承接了父亲应该扮演的角色,让自己成为母亲的「情绪配偶」。这类型的人过度将自己的情绪与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融合,取代了爸爸或妈妈原有的配偶角色,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情绪伴侣,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慰藉。

如同研熙的妈妈,因为对自己丈夫失望,转而向研熙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以淡化自己在婚姻裡的孤单感。然而,一个缺席的父亲,势必会造成一个焦虑的妈妈,她必须重新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然会失去心理平衡。尚未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在没有长大之前,就被赋予如此重要的任务,不知不觉接受了妈妈的暗示,认同了爸爸的无能与妈妈的无奈,成为父母婚姻裡的第三者,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当然会受到影响。故事中的研熙,首当其衝的是,她很难对妈妈以外的人,培养出真正的亲密与亲近,心裡随时淮备好回家递补那个缺席者的位置。于是,就算后来有机会成立自己的家庭,她所选择的伴侣,又複製这样的关系模式,成为被冷落、忽略的一方。

被情绪勒索的人 不断交出控制权

同时,你也会发现在情感型小大人的亲子关系裡,「情绪勒索」是经常出现的戏码。因为当事人过度与父母亲其中一方情绪融合,也因此,只要爸妈在言词上,稍微严厉或压迫(例如:「我养你这么大,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他们就觉得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必须满足父母的需要,否则就会有愧疚感。

他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地交出控制权,以换得他人的认同感特别是(权威者:父亲、母亲、老板、老师),也就是「绑匪」和「肉票」的关系。换言之,「情绪勒索」和「心理界限」经常相伴而生。情绪勒索要能成立,被勒索的一方往往是很难对勒索者,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原则并坚持到底。反过来,一个人若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就算别人威胁、恐吓、情感逼迫,也能难让他改变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习惯界限被侵犯的人,有朝一日,成为有权力者,一反手很可能也变成勒索者,用同样的情绪创造对方的愧疚感,让他人觉得不管怎么做,他都有意见。即使有能力改变也不愿意行动,情愿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他们複製了上一代的行为模式到自己的关系中,无形中变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人。从此这样的处理模式就被固定下来,变成一种难以打破的链锁反应,不停在世代间传承、複製,也就是所谓的「家庭魔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