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自杀源于人格,心理学启示现代人如何避免“屈原心理”

屈原,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爱国而不得志的苦闷和思乡而无法回归的愁绪让他选择了投江自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传世著作,也让人们对他可歌可泣爱国精神的赞扬保留至今。但是,从心理学的客观角度来看,屈原的死相比那些客观因素,更多来源于其个人的人格特质。

屈原自杀源于人格,心理学启示现代人如何避免“屈原心理”

相比大部分人,屈原是一位拥有强烈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其诗文著作来看,他对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追求是极致的,以至于他用个人的精神力量来去对抗当时的至高权利以及广大群臣;而之后的屈原就成为了“黑羊效应”中典型的那只黑羊,心理上的摧残使他逐渐走向了极端。用普通的思想来去理解这种至高的精神境界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无法理解并且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心理表现。

屈原有很多种身份,诗人、政治家等等;作为诗人的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具备诗人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他主张的“内美”、“修能”、“美俗”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种世俗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是从现实来看,这可能便是一种幼稚的心理表现。回到现代社会,当人们的心理过程中存在着完美一词时,思维观念、心理状态上的一些强迫倾向可能会让人患上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哪种生物,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其消亡是必然的,这并非是人云亦云,而是一种心理适应能力。

屈原自杀源于人格,心理学启示现代人如何避免“屈原心理”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读他的诗句,心理感受上总是酣畅淋漓的,但是却不难发现这些诗句中却有一种十分自恋的心理特质;在这种封闭、独立、无人理解的人格特质下,我想无论是谁,都很难真正体会到世俗的快乐。现代人也是如此,当我们陷入了“我看世界千万里,世界看我如蝼蚁”的心理状态当中时,人们难免会陷入一种孤独难忍的状态中去。

在这之后,便有可能是一种缓坡式的心理状态,开始变得自怨自艾,仇视社会,心理进入了一种强烈不平衡的状态当中去。这种心理脆弱性最终可能会导致自杀或者是报复社会的行为。我想,在这样的经历和状态中,屈原走向抑郁的道路不难被发现,而抑郁症的自杀倾向比我们想象的更高。

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我们并不会经历如此糟糕的环境,但是,无论我们陷入何种心理困境,学会合理的发泄情绪、释放压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的弹性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许并不会走向极端,但幸福快乐的基础同样如此。

屈原自杀源于人格,心理学启示现代人如何避免“屈原心理”

当然,都是凡人,孰能完美,我们都在世事间不断寻找着通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