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了

当你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了

01

社会舆论的瀑布效应

要想知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是如何被激发起来的,得先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阿希实验说起。195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社会舆论是怎样影响个人判断的。

他找了一些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每7个人一组,其中有6个人是托,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受试者。

实验人员给每人发了两张纸,第一张纸上面画着1条线段,第二张纸画着3条长度不同的线段,受试者要做的,就是在第二张纸上的3条线段中,找出与第一张纸上线段长度相同的那条线,实验非常简单,只要没喝多都不会做错。每次测试,小组中的6个“内部人员”都会说出一个相同错误的答案,看真正的受试者会怎么做。

实验进行了18次,结果是,有75%的人会因为其他人的影响至少而做错一次,也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从众的行为。那些屈从的人,有时还会表现出焦虑和苦恼,表明他们确实有些不甘心,可又怕被别人当成傻瓜而不得不屈从。

几年之后,实验进行了一次改进,改为匿名进行,同组人员彼此不见面,但还能看到其他人的答案,结果犯错的比例和上次实验相差不大。说明受试者并不是因为旁人的眼光而给出违心的结论,的确是心里的判断已经被周围的人改变了。

在其他心理学家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之后,结果都证明,人通常更倾向于信任多数人给出的结论,表现出从众行为,而且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商业、市场以及各种舆论的走向,这一现象被称为“瀑布效应”。

当你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了

02

从众行为的平庸之恶

在现实生活中,瀑布效应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很常见,根据一些社会学家的观察,两家挨在一起的餐厅,一家人很多,而另一家几乎没什么人,随后而来的顾客甚至不会看门旁边贴着的菜单,只是隔着玻璃往里瞄一眼,就去了人多的餐厅。

有很多美国作家在出了新书之后,先自己花钱到市场上购买,使其在畅销榜上占据一个比较好的位置,通过瀑布效应就能自动维持这个排名。

最离谱的一个例子就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犯事儿那年,有一支叫做“ST天一”的股票居然跌停了,实际上这两件事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些时候,从众心理确实有其合理的依据,可一旦养成习惯,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的,甚至沦为杀人的刀俎、作恶的工具。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有一位中校叫阿道夫·艾希曼,他曾执行过一项任务,负责把整个欧洲的犹太人送进集中营。战争结束后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获,并送往耶路撒冷受审。在法庭上,他觉得自己很冤枉,并特别强调当时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并没有屠杀犹太人,也没什么愧疚感。

坐在旁听席上的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发现,阿道夫看起来不仅不像舆论中说的那么邪恶,而且为人体面、冷静、彬彬有礼,嘴里时不时还蹦出几句康德的名言。后来,阿伦特根据自己的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写了一本书,叫做《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书里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平庸之恶”。

通常我们会认为,坏人都应该是一副面目狰狞、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形象。但更多的时候,那些最有破坏力、并造成极大恶性后果的人完全可以是一个平庸的“好人”,一个习惯于浑浑噩噩过日子,从不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真正意义、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的人。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03

如何面对热点事件

在面对大多数人所发出的声音时,为了防止因为从众行为而犯错,要提醒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让思绪先飞一会儿

在法律上,一个人犯了罪,即使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只要还没到法庭宣判,就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叫“犯罪嫌疑人”。一件事情的发生必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人能看到,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除非你有第一手的资料和证据,对于网上流传或者听来的信息,别太急着下定论,等一等,看官方怎么说。

2、将自己置身于未来,再回望当前发生的事

吴军老师讲过一个例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的时候,有些人认为碘能防辐射,想都不想就在市面上抢购食盐。如果在几个月之后,辐射真能影响到中国,而碘这东西也确实管用,市面上一定会有以碘为原料的药品出售,犯不着跟盐里的这点碘含量较劲。

3、先将自己抽离出来,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

在行动之前,先让自己从眼前的具体事务中抽离出来,从更高的角度俯瞰整件事情的全貌,从而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真实的目的,转发一条消息很简单,但它很可能就是按下大恶机器的开关。

马克·吐温说:“当你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了。” 大多数人不一定错,但反思一下,至少不会让你沦为平庸之恶。

当你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了

《圣经》箴言 14: 15

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