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英语学到跟母语一样好有可能实现吗

用自己孩子母语发展的过程去套第二语言的发展,这几乎是年轻父母们本能的做法。我们在讨论英语教学法时说到,小范围琢磨出来的方法往往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里,而这里最大的泥潭,就是从孩子的母语发展里“总结”出若干经验去套英语学习。不但普通父母,整个英语教学界甚至整个语言学界,在第二语言习得学科形成前,往往也是这么做的。

孩子把英语学到跟母语一样好有可能实现吗

因为有不少符合孩子生理、心理上发展的共性被套了过来,所以有时笼统一看是挺有道理的,可偏偏第二语言自身的发展特性就是被那些其他方面的共性掩盖了。如果真能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整个英语教育这个领域就不需要存在了。

母语在中国的汉语区情况比较简单,就是清一色的汉语。但是到了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或是到了有不止一种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特别在美、加、澳这些大量接纳新移民的国家里,很多人的母语情况会很复杂、很敏感。比如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是第三代移民,只会英语不会汉语,他的母语自然就是英语。但是在美国也有些同样情况的人,哪怕自己都不会说父辈的母语了,出于一种文化认同的目的,还是非要认定那是自己的“母语”。

这样复杂的母语背景,反而帮助衬托出了第二语言发展与母语的不同。人们可以看到那些再怎么想“把根留住”的人,还是会逐步丧失父辈祖辈的语言;也可以看到小小年龄的新移民到了美国后,英语是学得没有口音了,可是原来的母语会越来越弱;还可以看到大龄的移民或留学生,英语总要比原来的母语欠缺着那么一点。

这些情况看多了以后,人们就会意识到,不在社会上流通使用的语言是很难保得住的,而且花了大力气也未必学得出来,就不会再去简单梦想像学母语一样地学英语,或者简单地认为能把自己或是把孩子变成“双语人”了。这时去跟他们解释哪怕是一出生就直接接触和形成两套或更多的语言、掌握不止一种母语的人,其实也只具备一门强势语言这个概念,就容易多了。

返回顶部